第5章

李老师望着远处的山峦,眼神悠远:“我在这教书三十年了,亲眼看着学校从热闹到冷清。最难受的不是条件艰苦,而是看着一个个有潜力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放弃学业。”她转过头看着陈曦,“但是啊,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改变命运,这一切就都值了。”

休息过后,她们继续家访。在村南头的杨家,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杨家的儿子小浩该上五年级了,但杨爸爸态度强硬:“我已经托人在城里联系好学校了,手续都办妥了。村里的学校人越来越少,迟早要关门,别耽误我儿子前途!”

陈曦耐心解释:“杨大哥,我们学校正在改革,要打造精品小班教育。一个老师只教几个学生,比城里一个班五六十人强多了。”

“说得轻巧!”杨爸爸不以为然,“你们有什么资源?有什么设备?能比得上城里学校?”

这时,小浩突然从屋里冲出来:“爸,我不想去城里!我就想在村里上学!我的好朋友都在这里!”

杨爸爸瞪起眼睛:“小孩子懂什么!城里条件好,对你将来有好处!”

“可是城里没有小河抓鱼,没有后山爬树,也没有李老师教我们写毛笔字!”小浩说着眼圈红了。

李老师摸摸小浩的头,对杨爸爸说:“老杨,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好的硬件条件,更需要好的环境和伙伴。小浩在这里长大,突然换个环境,对孩子心理也不好。”

陈曦突然灵机一动,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事先准备好的PPT:“杨大哥,您看看我们学校的改革方案。我们要开设特色课程,比如自然探究课,带孩子们认识家乡的动植物;还有乡土文化课,学习本地传统手艺。这些都是城里学校没有的。”

杨爸爸的态度似乎有所松动,但仍在犹豫。

这时,小浩的妈妈从厨房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他爸,要不就让小浩再上一学期看看?要是真像老师说的那么好,咱们就不走了。孩子确实舍不得这里。”

在众人的劝说下,杨爸爸终于勉强同意:“那就先上一学期看看。要是办得不好,下学期肯定转学!”

离开杨家时,小浩偷偷向陈曦比了个胜利的手势,脸上笑开了花。

傍晚时分,当陈曦和李老师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学校时,发现校门口聚集着一群村民。为首的张爷爷嗓门洪亮:“老师回来啦!我们听说学校要改革,都来打听情况呢!”

原来,一下午的时间,家访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村。许多家长主动前来咨询新学期的安排。

陈曦和李老师相视一笑,虽然身体疲惫,却精神振奋。她们索性在校门口开起了临时咨询会,耐心解答家长们的各种问题。

直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村民们才陆续散去。赵校长闻讯赶来,看着累得几乎站不稳的两位老师,既心疼又欣慰:“辛苦你们了!快回去休息,食堂给你们留了饭。”

晚饭后,陈曦在村里散步消愁,不知不觉走到了村中央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正在那里乘凉,看见陈曦,热情地招呼她坐下。

“姑娘,家访累坏了吧?”银发老奶奶摇着蒲扇问。

陈曦点点头,又摇摇头:“累是累,但值得。只是...很多家长还是想把孩子送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