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走出绣坊,雨还在下,杨承恩撑着伞,心里又喜又愁。喜的是娘能“回来”了,愁的是剩下的两百两银子,还得想办法凑。

接下来的三个月,杨承恩天天盼着取像的日子。他把娘的旧织布机擦得锃亮,放在院子里,又把娘绣的帕子都找出来,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床头。晚上看书看到一半,会下意识地喊“娘,给我倒杯茶”,喊完才反应过来娘已经不在了,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为了凑剩下的两百两银子,他把爹留下的一块玉佩当了——那是块和田玉,爹当年跑商时买的,他本来想留着当念想,可一想到娘的绣像,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3 绣像惊魂

终于到了取像的日子。杨承恩揣着当玉佩换来的两百两银子,天还没亮就起了床,揣着银子,快步往丝绸巷去。

薛娘子已经把绣像准备好了,放在一个红木盒子里,盒子上雕着缠枝莲纹,虽然有点旧,却很干净。她把盒子递给杨承恩,没多说话,只是眼神复杂地看了他一眼,像有话要说,最后还是咽了回去。

杨承恩接过盒子,手都在抖。他走到窗边,借着晨光,慢慢打开盒子——

这一眼,差点让他把盒子扔在地上。

盒子里的锦帛上,绣的正是他娘!

娘穿着那件藏青色的斜襟布衫,是娘最喜欢的一件,领口上还绣着朵小小的兰花,那是娘自己绣的,针脚细密,跟真的一模一样。娘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挽了个圆髻,插着根银簪子——那根簪子,是爹当年给娘定情的信物,娘戴了一辈子,簪子上的花纹都磨平了,薛娘子也绣得清清楚楚。

最绝的是娘的脸。眼角的细纹、嘴角的弧度、甚至娘笑起来时左边脸颊上的小梨涡,都绣得分毫不差!杨承恩伸手,轻轻碰了碰锦帛上娘的头发——不是丝线的硬挺,是软的,细的,跟他给薛娘子的那缕头发一模一样,在光线下轻轻动了动,像是娘真的在呼吸。

“这……这是咋绣的?”杨承恩的声音都在发颤,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你娘的头发,拆成了四十八根丝,混在绣线里,绣了她的头发、眉毛、睫毛。”薛娘子站在旁边,声音淡淡的,“她看你的眼神,我绣了七遍,才绣出那种疼你的劲儿——你娘这辈子,最疼的就是你。”

杨承恩再也忍不住,对着绣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都磕红了:“谢谢您,薛娘子,谢谢您让我娘‘回来’了。”

他付了剩下的两百两银子,小心翼翼地把绣像抱在怀里,像是抱着娘的遗体一样,慢慢走出了绣坊。路上遇到熟人打招呼,他都没敢抬头,生怕怀里的绣像受了惊。

回到家,杨承恩把绣像挂在书房的正墙上,正好对着他的书桌。他找了个小香炉,放在绣像下面,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绣像上香,晚上看书看到一半,会对着绣像说说话,说今天读了什么书,遇到了什么事,就像娘还在的时候一样。

“娘,今天我去了趟书店,看到一本《论语》,跟您以前教我读的那本一样,我就买下来了。”

“娘,隔壁王婶给我送了碗饺子,是您爱吃的白菜猪肉馅,我给您留了两个,放在香炉旁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