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凉使者一愣,随即冷笑:“《管子》是你们汉人的书,我北凉凭什么信?”

“使者可曾见金城周边的麦田?” 沈砚话锋一转,“去年大旱,西秦粮荒是实,但并非无自救之法。我有《氾胜之书》所载区田法,若推行此法,秋收时亩产可增三成。届时西秦不仅能还粮,还可与北凉通商,以盐换北凉的布匹,岂不是双赢?”

乞伏炽磐眼中闪过亮光,他虽为鲜卑人,却久闻汉家古籍有妙用,只是从未亲见。他看向北凉使者:“沈书生所言有理,使者以为如何?”

北凉使者沉吟片刻。他本想趁西秦粮荒敲一笔,却没想到这年轻书生竟能引经据典,还提出了通商之法。若真逼得西秦抵押盐池,反而会让其他部族觉得北凉贪婪,不如卖个人情。最终,北凉使者点头:“可。但需西秦立字据,秋收后若不还粮,需赠盐千石。”

议事结束后,乞伏炽磐留沈砚在宫中用膳。案上摆着酪浆、烤羊肉和麦饭,炽磐亲手给沈砚倒了杯酪浆:“先生的古籍,竟能抵千军万马。只是这区田法,真能行得通?”

沈砚放下木杯,从袖中取出那枚断裂的竹简:“秦王请看,这是西汉氾胜之在关中推行区田法时所用的简牍,如今在金城田垄间仍能找到残片,说明此法在西北早有实践。只是近年战乱,农法失传。若要推行,需先培训农吏,再征集民力挖渠引泉。”

炽磐抚着竹简,指尖触到竹片上的刻痕:“先生若能教会秦人耕作,我必封先生为农官。只是…… 宫中老儒说,汉人典籍多是虚文,先生为何能将其用在实处?”

“古籍非死物,需观时而用。” 沈砚拿起案上的毛笔 —— 笔杆是桦木所制,笔头用兔毫,是西秦工匠仿汉式所做,“比如这毛笔,汉人用它写文章,秦人用它记兵事,用途不同,却都是活用。若只把古籍当摆设,才是真的浪费。”

炽磐闻言大笑,将竹简递给沈砚:“先生说得好!从今日起,你就住在宫中的崇文阁,那里藏着不少汉家典籍,或许有先生能用得上的。”

第二章 渠水映农书

崇文阁建在宫城西侧,是座两层木楼,下层藏简牍,上层藏纸卷。沈砚推开阁门时,闻到一股樟木与墨香混合的气味 —— 西秦虽立国不久,却从长安、洛阳等地搜罗了不少典籍,只是大多蒙尘,无人整理。

他爬上楼梯,在书架角落发现一卷《汉书・食货志》,纸页边缘已发黄,却保存完好。正翻看时,阁门被轻轻推开,进来的是个穿著青色襦裙的少女,梳着双环髻,手里捧着一摞简牍:“沈先生,这些是去年各地上报的农事记录,秦王让我送来给您。”

沈砚抬头,认出是宫中的女史乞伏锦。她是炽磐的堂妹,自幼跟着汉儒学习汉字,是西秦少有的懂汉文的鲜卑贵族。乞伏锦将简牍放在案上,瞥见沈砚手中的《汉书》:“先生也读《食货志》?我曾读过‘休养生息’那段,只是不太懂‘轻徭薄赋’怎么能让粮食增产。”

“这就要看农时与人力的配合了。” 沈砚指着《食货志》中 “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 的句子,“比如西秦现在用的犁,多是单牛挽犁,效率低。若依汉式耦犁,二牛三人,一日可耕五亩,比单牛犁快一倍。再加上区田法,秋收时产量自然能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