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乞伏锦眼睛一亮,蹲在案前翻看农事记录:“先生看,金城周边有农户三千户,若每户出一人,可征集三千劳力挖渠。只是…… 鲜卑农户多习惯游牧,不善耕作,怎么办?”

沈砚沉吟片刻,从行囊里取出一张纸,提笔绘制区田法的示意图:“可让汉农与鲜卑农户结对,汉农教耕作,鲜卑农户教牧马 —— 西秦多山地,牧马可积粪肥,正好用于区田。另外,我在《氾胜之书》里看到,‘以溲种法,附子、干姜、桂末,渍谷种,可耐旱’,咱们可以先选百亩田做试验,让农户亲眼看到效果。”

次日清晨,沈砚带着农吏来到金城东郊的麦田。秃发破羌也来了,还带了五十名鲜卑兵,说是 “监督汉人别耍花招”。沈砚却不介意,指挥农吏挖方坑 —— 坑宽一尺,深一尺,间距二尺,每个坑里撒上腐熟的羊粪,再将用附子、干姜煮过的粟种播下去。

鲜卑农户拓跋老胡站在田埂上,抱着胳膊冷笑:“这么点坑,能长出粮食?我们草原上撒种,漫山遍野都是,比这省事多了。”

沈砚走过去,递给拓跋老胡一把木尺:“老丈可量量,这坑深一尺,能保住水分。金城多风,漫撒的种子会被风吹走,还会被鸟啄食。区田法虽然费工,但每颗种子都能发芽。” 他指着不远处的山泉,“我们已经挖了渠,将山泉引到田里,就算天旱,也能灌溉。”

拓跋老胡将信将疑,却还是接过木尺,蹲在坑边量了起来。沈砚又让汉农李三叔演示耦犁 —— 二牛拉着直辕犁,一人扶犁,一人牵牛,一人撒种,犁过的土地翻起黑土,比单牛犁深了三寸。秃发破羌看得直点头,他虽不懂农法,却知道深耕的土地能多打粮。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砚每天都泡在田里。他教农户制作 “漏壶”—— 用竹筒刻上刻度,测量灌溉的水量;还教他们将麦麸与羊粪混合,制作 “堆肥”。乞伏锦也常来,帮着记录各区田的长势,她发现试验田的粟苗比普通田的高了半寸,叶片也更绿。

这天午后,突然刮起沙尘暴,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足一丈。沈砚急忙跑到田里,见普通田的粟苗被风沙打得东倒西歪,而试验田的粟苗因为种在坑里,风沙只吹到坑沿,苗秆却没倒。拓跋老胡蹲在坑边,用手拂去苗叶上的沙土,声音有些沙哑:“先生的法子,真管用。”

沈砚笑了笑,递给拓跋老胡一袋煮好的粟米:“这是用去年的陈米煮的,等秋收了,咱们就能吃新米了。”

沙尘暴过后,炽磐亲自来田里视察。看到试验田的粟苗完好无损,他握着沈砚的手:“先生真是西秦的福星!我已下令,在金城、西平、枹罕(今甘肃临夏)三地推行区田法,让农吏都来向先生学习。”

沈砚却摇头:“秦王,推行农法不能只靠命令。不如让各地农户来金城参观试验田,再让汉农与鲜卑农户结对,这样比强推更有效。另外,我在崇文阁找到一卷《四民月令》,里面记载了每月的农事安排,可抄录下来,发给各地农吏。”

炽磐点头称是,又问:“先生想要什么赏赐?金银、奴隶,还是爵位?”

沈砚指着田埂上的竹简:“我只求秦王能让这些古籍发挥作用,让汉人与鲜卑人能一起耕作,不再有‘胡汉之分’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