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游客中心规模不大,设施简单,人流却不少,各种语言的喧哗声混杂在干燥的空气里。我无心停留,只想尽快找到纽扣记忆里那个洞窟的线索。凭着记忆里壁画飞天的风格和残损的位置,我向一位戴着工作牌、看起来像是资深讲解员的中年女士描述。她皱着眉,思索片刻,摇摇头:“听你描述的样式和损毁位置……像是比较早期的窟,但具体哪个窟,范围太大了。而且,你说的那种剥落位置,很多窟都有类似情况。”她看我一脸急切和茫然,又补充道,“或许你可以去洞窟区转转?碰碰运气。对了,如果看到经常在窟里临摹的画师,也可以问问他们,他们对细节更熟。”

碰运气?在这近千个洞窟组成的迷宫里?我的心沉了一下。捏紧了口袋里的布包,纽扣坚硬的边缘硌着掌心,带来一丝微弱的支撑感。

洞窟区开放参观的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沿着山崖脚下新修的栈道行走,隔着防护玻璃,能看到洞窟内影影绰绰的壁画和塑像。色彩早已在时光中沉淀,不再是记忆里惊鸿一瞥的瑰丽,而是一种更为深沉、内敛的辉煌。讲解员扩音器的声音、游客的惊叹和脚步声混杂在一起,在崖壁间回荡。我努力辨认着每一个窟的编号和内部景象,试图找到那惊鸿一瞥的飞天,那缺失的飘带,但眼前的景象与记忆碎片中的画面如同隔着重重迷雾,难以精确对应。

3 无声的交流

汗水沿着额角滑落,沾湿了鬓发。正午的太阳毫无遮挡地炙烤着,脚下的栈道铁板被晒得滚烫。就在疲惫和焦灼感越来越重时,在一个相对僻静、编号为328的洞窟入口外,我看到了她。

她没有混在游客队伍里,而是安静地坐在窟口阴影处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面前支着一个轻便的小画架,腿上摊开一本厚厚的速写本。她穿着简单的素色棉布衣裤,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清瘦的脖颈。阳光斜斜地打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而坚毅的线条。

吸引我目光的,是她手中的笔,以及她注视洞窟内壁的眼神。她时而抬头凝视窟内某处,目光沉静而深邃,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尘埃,捕捉到那些线条和色彩最初的灵魂;时而又低头,铅笔在速写本上快速、精准地滑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那动作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感,流畅、稳定,仿佛她整个人都与手中的笔、与眼前沉默的壁画融为了一体。周围游客的喧闹似乎完全无法侵入她周围那圈无形的、专注的领域。

我屏住呼吸,放轻脚步,慢慢靠近。她的速写本上,正是一幅飞天的局部临摹。线条灵动飞扬,衣袂飘飘,充满了欲破纸而出的生命力。我的目光猛地凝固在飞天飘带的末端——那里,她刚刚用极轻的笔触,勾勒出了几条试探性的、极其优美的曲线,似乎是在尝试复原某种残缺的部分。那线条的走向,那韵律的感觉……与我记忆中纽扣闪现的画面,竟有几分模糊的重合!

心脏骤然狂跳起来。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掏出口袋里的小布包,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捏出那枚磨得光滑的贝母纽扣,摊开掌心,递到她的眼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静,却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你好,打扰了……请问,你见过这个吗?或者,见过画里这种……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