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的低温: 办公室环境控制系统日志显示,昨晚9点07分,温度被手动 override(覆写),从舒适的22摄氏度骤降至12摄氏度,并一直保持到凌晨。操作权限来自陈明远的个人账户。是他自己调的?为什么?是为了延缓尸体腐败,为凶手争取时间?还是凶手在杀人后利用他的账户操作的?低温环境对那个“数字密室”有何意义?
手中的空白: 保安队长李伟坚持发现尸体时,陈明远左手微握,像是握着什么东西。但现场勘查和后续搜身都未发现任何小物件。张毅调动了芯片的图像增强功能,仔细研究最初现场照片的放大细节。在死者左手食指指尖的微小褶皱里,他发现了一丝几乎看不见的、残留的金属碎屑,成分分析是一种古老的铜锌合金。这让他想起了什么。
纪念品之谜: 张毅的目光再次扫过办公室的陈列架。上面摆放着各种奖项和科技产品原型。其中一个位置空着,积尘的痕迹显示那里原本应该放着一个巴掌大小的圆形物件。他调取公司内部物品清单和过往活动照片比对,发现那缺失的是一枚公司成立五周年时特制的纪念密码币,一面是公司Logo,另一面是一段古老的俄语密码纹样,源于早期计算机加密技术。陈明远很喜欢这个寓意“破解未来”的礼物。 金属碎屑…缺失的密码币…死者微握的手… 一个念头划过张毅的大脑:死者临终前,是否紧紧握住了那枚密码币,而它后来被人拿走了?为什么?
“必要”的升级窗口: 关于那12分钟的监控盲区,IT部门的解释是常规安全更新,早已排期。但张毅要求彻查更新日志和发起人。发现更新指令是由保安主管周伟按计划发出的,但更新时间点的选择,却有一个小小的、看似合理的弹性范围。选择在七点四十八分开始,恰好覆盖了陈明远通常结束一天工作、可能离开办公室或者发生其他事情的关键时段,这真的是巧合吗?
每一条线索都似乎指向某个方向,但每一条又都被看似合理的解释所包裹。张毅感觉自己在触摸一个由数据和谎言编织而成的迷宫墙壁。头痛再次袭来,伴随着一些闪烁的、不成形的幻象碎片——冰冷的金属光泽、快速滚动的代码流、还有一声极轻微的、像是齿轮咬合的“咔哒”声。
五、
张毅开始逐一接触与陈明远关系密切的核心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都与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具备某种程度的动机和可能性。
赵琳(35岁,首席技术官CTO): 冷静、理性、技术至上主义者。她是公司的技术灵魂,但与陈明远在企业发展方向上产生严重分歧。她坚决反对将AI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认为这违背了技术伦理和公司创立初心。两人曾在高层会议上激烈争吵。
不在场证明: 案发当晚,她一直在楼下的高级实验室进行一项关键算法调试。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和内部监控(独立系统,未受主系统升级影响)完整记录了她的活动轨迹,从未离开。她的解释无懈可击,甚至带着技术人士特有的精确和淡漠。
张毅的观察: 赵琳的冷静近乎冷酷。她对陈明远的死表现出一种“遗憾但或许不可避免”的态度。张毅的芯片捕捉到她提及技术军事化时眼底深藏的厌恶,以及一丝…解脱?她是否有能力利用技术手段伪造不在场证明或远程完成某种“不可能”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