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城市正逐渐苏醒。他的倒影模糊地映在玻璃上,与陈明远尸体沉默的影子重叠。这是一个挑战。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犯罪现场。一个聪明、谨慎、甚至带着点炫耀意味的对手。
张毅的嘴角,竟也勾起一丝微不可查的弧度。痛苦和兴奋同时刺激着他的神经。
“有趣。”他再次低声说,这次更像是对自己,或者说,对那个看不见的凶手所言。
三、
初步的现场勘查和法医的初步检验,让案件的诡异程度再次升级。
死者: 陈明远,42岁,新星科技创始人兼CEO。白手起家的科技天才,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硬甚至冷酷的管理风格著称。近期正大力推进公司一项颇具争议的AI军事化合作项目,虽遭到部分高管反对,但他力排众议。
死因: 确认为心脏刺穿,一击毙命。匕首刺入的角度精准而专业,推测凶手具有一定解剖学知识或受过训练。
死亡时间: 基于尸体温度和环境低温的影响,法医初步推断死亡时间在前一天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但这个时间窗口因为尸体的特殊处理而变得非常宽泛且不确定。
特殊状况: 尸体内的血液被几乎完全抽干,并替换为了一种特殊的防腐和抗凝化学混合液。这正是现场没有血迹和那股怪异气味的来源。这种处理需要在杀人后短时间内完成,并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匕首插入是在血液被抽干之后或同时进行的,作为致命伤和某种“展示”。
现场: CEO办公室是一个真正的“数字密室”。门禁系统日志无任何异常(除了那次内部反锁和最终的应急开启)。室内无任何密道、通风管道亦不足以通过人体。监控系统在关键时间段(7:48-8:00)的缺失被证实是预定的安全维护程序,但时机巧合得令人怀疑。
矛盾点: 几乎所有与陈明远关系密切的人,在案发时间段内都拥有看似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且均由各种电子系统或多人证言佐证。凶器上初步检测到的多名指纹,事后证实都属于有合理理由接触过它的人。
案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凶手仿佛一个幽灵,穿越了森严的科技防卫,完成了一次不可能犯罪,然后又悄然消失,只留下一个被精心布置过的、充满挑衅意味的现场。
四、
张毅拒绝被表面上的“不可能”困住。他相信,越是完美的犯罪,越会留下深刻的个人印记,因为犯罪者必然投入了大量的思考、计划和独特的个人逻辑。他开始沉迷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他的芯片帮助他处理着海量的琐碎信息。
无处不在的指纹: 凶器匕首上采集到的指纹分别属于CTO赵琳(曾在会议室用它演示产品材质)、首席程序员王浩(负责过会议室设备维护)、董事会秘书李静(负责装饰品清洁检查)以及保安主管周伟(定期安全检查)。所有人都能合理解释指纹来源,但这反而让线索失去了方向。张毅注意到,所有指纹都有些模糊且重叠,似乎被擦拭过,但又故意留下?这是一种干扰吗?
加密的终点: 技术人员恢复了陈明远电脑的部分操作记录。他最后访问的是一个标记为“潘多拉”的加密文件,位于公司内部网络的加密服务器上。解锁需要陈明远本人的虹膜、指纹和声纹三重验证。尝试强行破解可能会触发文件自毁程序。这里面藏着什么?商业机密?个人隐私?还是与凶手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