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浩(28岁,首席程序员): 天才码农,性格内向甚至有些阴郁,极度崇拜赵琳的技术能力,而对“商人”陈明远缺乏尊重。半年前,因他主导的项目被陈明远以“商业价值不足”为由当众叫停并羞辱,怀恨在心。他是公司内部少数几个对安保系统底层代码极其熟悉的人。

不在场证明: 声称当晚在家远程工作,处理线上故障。网络日志显示他的工作账号确实有持续活跃记录,IP地址是他家。有多名网友可证明当晚在线上与他讨论技术问题。

张毅的观察: 王浩眼神闪烁,回答问题时常有细微的迟疑,像是在谨慎措辞。他对陈明远的评价充满负面情绪。他的不在场证明依赖于网络记录,这对于一个黑客级的高手来说,是否太容易伪造了?他是否因为对赵琳的忠诚或爱慕,而替她出手?

李静(40岁,董事会秘书): 优雅而干练,是公司的“大管家”,深得陈明远信任,处理其所有日程和机密事务。与陈明远维持了长达数年的秘密地下恋情,最近却发现陈明远与一位投资人的女儿关系暧昧,并可能准备联姻。她感到被利用和背叛。

不在场证明: 当晚在一家高端健身房健身,有教练、多名会员以及前台摄像头可以作证。她离开健身房时已是晚上十点半。

张毅的观察: 李静表现得悲伤而克制,但张毅能捕捉到她眼底深处的愤怒和痛苦。她非常熟悉陈明远的工作习惯和办公室的一切。她的不在场证明看似坚实,但健身房距离公司大厦只有十分钟车程。那关键的十二分钟,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她是否能找到空隙?情感驱动的犯罪往往更激烈,但现场的“仪式感”又显得过于冷静。

周伟(50岁,保安主管): 退役军人,负责公司整个安保系统的设计和运维,对陈明远极为忠诚,甚至有些畏惧。他是唯一一个拥有仅次于陈明远的安保权限的人。案发当晚是他值班。

不在场证明: 整晚都坐在中央控制室里,有值班日志和每隔一小时的生物识别打卡记录为证。他还出示了当晚点外卖咖啡的收据,时间在九点左右,送货员可以证明他在控制室。

张毅的观察: 周伟表现得紧张而自责,反复强调安保系统的可靠性,无法解释漏洞何在。张毅注意到,在提及监控系统升级的具体时间点时,周伟的瞳孔有微不可查的收缩,呼吸频率加快。他在隐瞒什么?那个升级时间点的选择,是他有意为之吗?他的忠诚,是对活着的陈明远,还是对别的什么?

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有看似牢固的不在场证明。每个人似乎都既可能作案,又不可能作案。张毅仿佛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圆,找不到起点和终点。

六、

调查陷入僵局,但张毅的芯片却在后台持续处理着信息,试图找到被忽略的关联。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和悬疑元素开始浮现,如同迷宫中的微弱光点。

过于完美的证明: 张毅反复审视所有嫌疑人的时间线,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所有人的不在场证明都太“完美”了,完美得像精心设计的剧本。无论是电子记录还是人证,都严丝合缝,仿佛知道一定会被审查。这本身是否就是最大的不自然?凶手是否在利用这种“完美”来隐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