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是指过去的某件事?某个人?还是某个旧的系统?“钥匙”又指的是什么?开启“潘多拉”文件的钥匙?张毅感到自己触碰到了什么,但前方仍是迷雾。
异常次声波: 同时,他让技术部门对办公室的每一台电子设备进行了深度检测。最终,源头锁定在陈明远办公桌上一个不起眼的智能音箱——公司自主研发的试验品,集成环境监测和白噪音播放功能。 技术员在它的日志里发现了一段异常代码。在昨晚8点55分,这个音箱接收到了一个来源不明的、极其短暂的无线信号,触发它播放了一段持续3分钟的、混合了特定低频声波(接近19Hz阿尔法波)的白噪音。信号源经过了伪装,无法追踪。 19Hz的次声波,接近人体大脑阿尔法波的频率。科学研究表明,特定频率的次声波可能引起人类的不安、焦虑、甚至幻觉。强度足够时,甚至能影响内脏器官。 陈明远在死前听到了这个?这解释了他面容为何如此“安详”?他是被某种声波武器影响了心智甚至生理状态,从而降低了反抗能力?或者,这声音是为了掩盖凶手行动时可能发出的其他细微声响? 凶手不仅操纵了监控,还操纵了环境,甚至可能操纵了受害者的情绪状态。这是一个对技术和环境利用到极致的对手。
两条线索,都指向了“技术”和“操纵”。凶手不仅在物理层面犯罪,更在信息层和心理层编织了罗网。
八、
有了新的突破口,张毅决定再次接触嫌疑人,但这次他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单纯询问时间线,而是试图切入他们的专业领域和心理防线。
他首先找来了王浩。没有在审讯室,而是在王浩的编程工作站。 “19Hz的次声波,通过智能音箱播放。什么样的代码能做到这一点?信号伪装呢?”张毅直接抛出技术问题,观察对方的反应。 王浩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眼神里闪过一丝技术宅遇到挑战时的本能兴奋,但很快被警惕取代。“理论上…不难。修改固件,或者通过一个隐蔽的后门注入指令。信号伪装需要更高级的技巧,比如跳板、IP欺骗…但这不是什么大众技术。”他侃侃而谈,但语速过快,显得有些紧张。 “公司内部,谁最擅长这个?” “…很多人。赵总、我…安全团队的几个人都懂。”王浩把目光移回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键盘。 张毅注意到,当提及“后门”和“跳板”时,王浩的瞳孔有细微变化。他在下意识地回避什么。“‘数字幽灵’,你听说过吗?” 王浩的身体瞬间绷紧了。“…一个无聊的传说罢了。”他声音干涩。 “传说通常有原型。”张紧追不舍。 “我不知道!”王浩突然有些激动,“我只知道我的代码!那些乱七八糟的传闻跟我没关系!”他的反应过度了。他在害怕什么?害怕被当成幽灵?还是害怕幽灵被揭露?
接着,他见了赵琳,地点在她的实验室。这里充斥着精密仪器的低鸣和冷却剂的味道。 张毅展示了次声波的分析报告。“赵总,这种技术应用,您怎么看?它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赵琳扫了一眼报告,表情没有任何波动,冷静得如同评估一份普通数据。“次声波生物效应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