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我接受了一家国内顶级财经媒体的线上专访。
面对镜头,我没有卖惨,没有指责,甚至没有提陆源的名字。
我只是平静地,专业地,阐述我的“彩云归”项目。
从珍稀菌菇的培育价值,到复合型康养农庄的市场前景,再到它将如何为村子带来持续性的、生态的收入。
我的从容和专业,与陆源团队给我贴上的“恋爱脑”标签,形成了鲜明对比。
采访的最后,主持人问我,这个天才构想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我沉默了片刻。
“这个项目的核心理念,其实不属于我。”
“它来自我的哥哥,姜杨。”
我对着镜头,展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我的哥哥,生前是一位天才的生物工程师,也是一位顶尖的软件工程师。”
照片上,年轻的哥哥站在国家级科创比赛的领奖台上,意气风发,眼神明亮得像星星。
而在他身边,站着一个穿着不合身西装,正对着镜头讨好笑着的年轻人。
那个人,是陆源。
我看着镜头,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我哥哥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用他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贫穷。”
“我回来,只是在完成他的遗愿。”
采访结束。
我知道,陆源完美无缺的励志人设,从这一刻起,裂开了一道缝。
一道由我亲手撕开,通往地狱的裂缝。
陆源,你的第二招,我也接住了。
而我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3
我那段采访视频,在网上炸了。
不是因为我“投行女王返乡”的噱头,而是有人扒出了更要命的东西。
国内最火的技术论坛上,一个热帖被顶上了首页。
标题是:《扒一扒新贵“天启”的核心算法,怎么跟十年前一篇大学生论文那么像?》
帖子下面,是两组代码模型的对比图。
左边,是我哥哥姜川大学时发表的论文,关于一个名为“女娲”的智能生态系统构想。
右边,是陆源公司“天启”引以为傲的核心算法。
高度相似,几乎是复刻。
陆源的公关反应很快,帖子和相关讨论在几小时内被删得一干二净。
但质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看不见的地方疯狂发芽。
我知道,我彻底惹毛他了。
果然,报复来得又快又狠。
那天半夜,我被村口的狗叫声惊醒。
冲到菌菇培育室时,一切都晚了。
大棚被划开了巨大的口子,冷风倒灌进来。
我费尽心血培育的第一批母菌,我哥留下的最后一点东西,全被砸得稀烂,混着泥水,狼藉遍地。
几个月的心血,毁于一旦。
我站在废墟里,没有哭。
只是觉得冷,刺骨的冷。
我蹲下身,从一个破碎的培养架下,捡起一枚伪装成螺丝钉的微型摄像头。
按下保存键,将那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连同他们得意的狞笑,一并存入云端。
陆源,你以为毁掉这些,就能让我退缩?
你太小看我了。
也太小看,我为你准备的这份大礼。
我回到屋里,拨通了一个加密电话。
“阿哲。”
电话那头,是我曾经一手带出来的下属,如今在资本圈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