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便携马桶配凝胶粉,或用猫砂+垃圾袋自制;

免洗洗手液、酒精湿巾、纸巾、厨房纸;

可折叠晾衣架与麻绳(洗少、晒快);

小苏打和白醋——除味、清洁、灭螨三件套。 我给自己设定规则:“断水后,清洁优先级=手>口鼻>餐具>衣物>地面。沐浴以擦拭为主,控制在三天一次,重点腋下、脚、胯。” 卫生是生存的隐形护城河。

信息与联系是灵魂的线。 我把上一世从未真正用过的手摇收音机列在“必须”,再补防水手机袋、备用SIM卡、写着紧急联系人和血型的小卡片。 我在卡片背后写下一句话:“若你捡到我,请先给X打电话,她会来。” 紧接着,我决定去楼下打印店把小卡片印十张,放在钱包、背包、玄关、睡枕。

交换与伪装,我格外谨慎。 我准备两个箱子:一个叫“明面箱”,里面放最普通的东西:两袋泡面、半包饼干、两瓶水、几条湿巾;另一个叫“深箱”,是我的命根子,真物资分装在无标箱里,外面用旧衣服包裹,箱盖贴上“冬衣”“旧书”。 我还准备了一份“以物易物包”:一次性剃须刀、旅行装牙膏牙刷、一次性雨披、打火机、缝纫包、铅笔本子、口香糖、创可贴。它们轻、易分发、看着“有用但不奢侈”,能在紧要关头换来别人手里我缺的东西——比如一段干柴、一块可用的塑料布,或者一条消息。

做完这些,我才意识到太阳已经爬到了窗台一半,蝉声把城市晒得更近了一点。我穿上薄薄的白衬衫,背起帆布包,出门之前又折返回来,从鞋柜旁的钉钩上取下简易测距轮尺——我需要测量从菜场到家最快不积水的那条路,哪怕现在还没有雨。

楼梯里碰见隔壁的阿姨,她一手提着刚买的茄子西红柿,一手扶着扶手慢慢下楼。她看了看我鼓鼓的包,笑:“小姑娘,又去团购啦?年轻人真会囤零食。”

我跟她点头,笑容温顺:“是啊,办公室加班,囤点咖啡和饼干。” 笑容后面是心跳里的一枚小石子:低调,分散,不解释。

上午我跑了三家店。第一家是五金超市,我绕着货架走得熟门熟路,按清单把密封胶带、手套、口罩、头灯、反光背心、编织袋装满手推车。排队时前面两个工人模样的人谈起郊区的基建,说“今年雨水怕是有点邪门”。我把这句话默念两遍,把“郊区堤坝”写进“可能撤离路线”的页脚——任何能触发“撤离”的变量,都要提前在脑中练习。

第二家是粮油店。店主半眯着眼打盹,风扇转得吱呀作响。我把米面堆在秤旁,随口问:“这两周会不会涨价啊?” 店主睁开一条缝:“涨啥呀,夏天嘛,大家都吃得清淡。” 我笑着点头,掏出现金——现金在断网那几天是唯一的密码。离开时,我又多买了两壶花生油,不是为了炸,只为了——油是能量与口感的开关,也是防锈与防水的小妙方。

第三家是药店。我把准备好的清单给小妹,压低声音:“家里老人肠胃不好,天热容易上火,麻烦都帮我配上。” 小妹看了看清单,抬头打量我:“你这个量不小哦。” 我笑:“亲戚都在我这儿拿,我跑腿。” 她没再问,利索地打包。走出药店的瞬间,我长长呼出一口气——药,是不能被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