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林晓第一次见到陈默,是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三天。

老师领着那个瘦小的男孩走进教室,他低着头,手指紧紧抓着书包带子。“同学们,这是新同学陈默,大家欢迎。”

教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陈默被安排在林晓旁边的空位上,他小心翼翼地坐下,从书包里拿出铅笔盒,整整齐齐地摆在课桌右上角。

“你的名字真好听,”林晓小声说,“像早晨的树林一样安静。”

陈默惊讶地转头,这是他进教室后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同桌。

林晓扎着两个小辫子,眼睛亮得像刚洗过的葡萄。

从那天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同桌。

陈默内向安静,林晓活泼开朗。

她总是把自己带的零食分他一半,他则帮她解那些令人头疼的数学题。

四年级那年,陈默的父母离婚了。

有整整一周,他没来上学。

林晓每天放学都会去他家楼下站着,直到第五天,陈默终于走下楼来。

“我给你补课吧,”林晓从书包里掏出笔记,“这几天讲的可重要了。”

陈默什么也没说,只是点点头,眼睛红红的。

小学毕业那天,大家互相写同学录。

林晓在陈默的本子上写了一整页的话,最后一句是:“我们要做永远的朋友。”

陈默只在林晓的同学录上写了两个字:

“谢谢。”

林晓却珍藏那本同学录如同珍宝。

初中他们还在同一所学校,但不同班。

林晓总会“偶然”出现在陈晓回家的路上,然后“顺路”一起走。

她知道他开始喜欢周杰伦,省下零花钱买了《叶惠美》磁带送他当生日礼物。

他则在她体育课扭伤脚时,默默帮她背了一周的书包。

高中时代,学业压力增大,见面的时间更少了。

但每个周五晚上,林晓都会给陈默发一条“周末快乐”的短信。

他偶尔回复,更多时候已读不回。

有次林晓发烧请假三天,回校时发现桌肚里放着一盒感冒药和一张没有署名的便条:

“多喝水。”

高考前的冬天,林晓终于鼓起勇气,在校门口那棵最大的梧桐树下等了陈默两个小时,只为了送他一个平安符。

“我妈去庙里求的,据说很灵。”

她的鼻子冻得通红,却笑得灿烂。

陈默接过平安符,指尖不经意触到她的手,两人都微微一颤。

“谢谢,”他把平安符小心地放进口袋,“你...你也加油。”

那是他第一次主动对她说了学习之外的话。

高考放榜,陈默考上了北京的名校,林晓的成绩只够留在本省的大学。

送别的那天,站台上人声嘈杂。

“到了给我发消息,”林晓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听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我给你织了条围巾,放你行李箱侧袋了。”

陈默点点头,眼神复杂。

火车启动的汽笛声中,他忽然从窗口探出身来:

“林晓,谢谢你。”

这是十年来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

大学伊始,林晓每周都会给陈默写信,附上校园里的银杏叶和食堂最好吃的窗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