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很少回信,但偶尔会在深夜给她发一条简短的短信:
“期中考试结束了”或“北京下雪了”。
大二那年,林晓省吃俭用三个月,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她没有告诉陈默,想给他一个惊喜。
按照他曾经提过的地址,她找到了他的宿舍楼。
傍晚的校园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中,林晓站在银杏大道上,看着陈默从图书馆方向走来。
她正要挥手,却看见他身边走着一个短发女孩,两人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陈默脸上是她从未见过的灿烂笑容。
那一刻,林晓突然明白了什么。
她悄悄退到一棵大树后,看着他们渐行渐远。
回学校的火车上,林晓哭了整整一路。
然后她擦干眼泪,给陈默发了条短信:
“北京好玩吗?有没有推荐的地方?我室友打算去玩呢。”
陈默回复:
“颐和园和长城必去。什么时候来?我可以当导游。”
林晓没有再去北京。
大三下学期,陈默在朋友圈官宣了恋情,就是那个短发女孩。
照片上两人相视而笑,幸福几乎要溢出屏幕。
林晓点了个赞,评论道:
“恭喜呀!要幸福哦!”然后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无声地哭了半小时。
她开始接受其他男生的约会邀请,甚至短暂地谈了一场恋爱。但每次牵手、拥抱,她都忍不住想:
“如果是陈默,会是什么感觉?”那段恋情只持续了两个月就无疾而终。
大学毕业后,陈默和女友一起去了上海发展。
林晓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城市,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他们几乎不再联系,只是偶尔在朋友圈互相点赞。
有次小学同学聚会,大家玩起“真心话大冒险”。
有人问林晓:“从小到大,你有没有坚持最久的一件事?”
所有人都起哄:
“肯定是暗恋陈默吧!”
林晓笑了,眼睛弯成月牙:
“乱讲!我坚持最久的是记日记啦!”
没人知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的每一篇日记里都有陈默。
时间平缓地流淌。
两年后的一个秋日,林晓正在批改作业,手机突然响起。
屏幕上跳动的名字让她怔住了——陈默。
她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喂?”
那边沉默了几秒:“林晓...我分手了。”
上海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陈默站在外滩看着对岸的霓虹闪烁,手机贴在耳边,等待那个熟悉的声音。
“怎么回事?”
林晓的声音温柔如初,没有惊讶,没有怜悯,只是平静的关切。
“异地恋,终究还是难。”
陈默简单地说,没有详细说明那长达半年的冷战和最终疲惫的分手协议。
“你还好吗?”
“不知道。”
陈默诚实地说,“上海很大,却没有一个能说话的人。”
那天他们通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话,从工作聊到生活,从回忆聊到未来。
挂断前,陈默轻声说:
“谢谢你,林晓。一直都是。”
冬季来临的时候,陈默回了趟老家。
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小学母校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