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可到了会议室,当领导说 “大家有想法尽管说” 时,他的手指却开始反复摩挲笔记本的边缘,把纸页攥出一道道褶皱。邻座的同事率先开口,说的 “短视频 + 私域联动” 和他的思路不谋而合,小周心里一紧,刚想举手补充细节,又听见另一个同事提出 “分层福利体系”,和他写的方案几乎一致。他的喉咙像被堵住,心里不停打鼓:“我这点补充会不会多余?万一领导问‘预算怎么控’,我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怎么办?” 直到会议结束,他的笔记本还停留在 “未开口” 的状态,看着同事们被领导表扬 “思路清晰”,他只能把笔记本塞进抽屉,懊恼地盯着电脑屏幕 —— 明明自己提前准备了那么久,却连一句话都没说出口。

“评审会社死”:小林刚入职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助理时,为了第一次需求评审会,提前三天就把 “需求逻辑说明” 背得滚瓜烂熟,连研发可能提出的 “技术难点” 都查了十几篇文档。可当评审会开始,研发组长推了推眼镜问 “这个购物车交互,老年用户能适应吗?” 时,小林的脑子突然一片空白 —— 她只考虑了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完全没想起 “老年群体” 这个场景。她张了张嘴,想说 “我回去调研一下”,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 “我…… 我觉得应该…… 能适应吧?”,声音越来越小。设计组长接着问 “那用户误触删除按钮怎么办?有兜底方案吗?”,小林的脸瞬间红到耳朵根,手指紧紧抠着桌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后只能哽咽着说 “我再回去想想”,匆匆坐下后,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往脸上涌,连耳朵都烫得不敢碰,甚至不敢抬头看同事们的眼神。

“创业大赛崩溃”:大学生小吴和团队报名了学校的 “创业大赛”,为了路演,他们熬了十几个通宵,把 “农产品电商平台” 的项目方案改了八版,连 PPT 的字体大小、配色都反复调整过。可到了路演当天,当小吴穿着借来的西装,拿着话筒走上台时,看到台下坐着十几位评委 —— 有高校教授、企业 CEO,还有投资人,他的腿突然开始发抖,原本背得滚瓜烂熟的 “市场分析”,到了嘴边却变成了 “我们…… 我们的项目是…… 卖农产品的”。他紧张得忘了翻 PPT,只能盯着地面,断断续续地说 “我们的优势是…… 价格低”,连团队精心准备的 “冷链物流创新点”“助农公益计划” 都没说出口。评委们皱着眉互相交流,小吴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能鞠躬说 “谢谢”,匆匆走下台。比赛结束后,他躲在楼梯间偷偷哭了一场,团队成员过来安慰他,他却自责地说 “都怪我,毁了大家的努力”。

“论坛分享翻车”:职场新人小郑被公司安排在行业论坛上做 “品牌营销案例分享”,为了这次分享,他提前一周每天对着镜子练几十遍,还录了视频纠正自己的语速和手势。可到了论坛现场,当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他走上台接过麦克风时,看到台下坐满了行业前辈 —— 有他一直崇拜的营销总监,还有几家知名公司的高管,他的声音突然开始发抖。原本想举三个成功案例,可讲到第一个案例的一半,就忘了接下来的内容,只能尴尬地说 “这个案例…… 大家可以看 PPT”,手指慌乱地点击鼠标。台下有人小声议论,小郑的额头渗出冷汗,最后只匆匆讲完一个案例就下台了。回到座位上,他满脑子都是 “我是不是搞砸了?前辈们会不会觉得我很不专业?”,连后面的分享都没心思听,一直盯着自己的鞋尖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