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陈默的笔尖悬在草稿纸上两分钟,纸面空白处已被指腹按出淡淡的印子。那道函数题像块半掩的石头,已知的两个坐标是露在外面的棱角,第三个关键线索却藏在 “对称轴” 那行字里,得伸手往石缝里探。

他先顺着第一缕念头往下走 ,把已知的点往公式里嵌,可缺了一个点,便绕到对称轴那里找补。指尖划过纸面,像在牵一根隐形的线,很快在纸页右下角落定一个结果,他抬头时眉尖还沾着点不确定:“算出来了…… 可还有别的办法吗?”

“试试顶点式?” 戴明娜的声音像递来一把新钥匙,“对称轴就是顶点的横坐标,说不定是条近路。”

陈默眼睛骤然亮了,笔尖一下子活过来。他顺着这个新思路往下走,可没走几步就顿住,眉头拧成小疙瘩 。纸上的结果和刚才的不一样。他反复摩挲那几行字,连呼吸都轻了些,像是怕惊跑了藏在数字里的错处。

“这里的符号绕了个小弯。” 戴明娜走过来,指尖轻轻点在草稿纸的某一行。陈默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脸唰地红了,耳尖也发烫,刚才算得太急,把那条关键的 “线” 拧反了。

重新理了一遍,两个结果竟严丝合缝地对上了,像两截原本错位的木榫,终于卡进了同一个槽里。

“没关系。” 戴明娜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带着笑意,“重要的是你没停在第一个想法里。有时候逼自己换条路走,不仅能找到新办法,还能回头看清刚才没注意的小坑。这就是‘破锚’啊。不被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捆住,才能看见更完整的风景。”

陈默看着纸上两条交叉又重合的思路,指尖轻轻蹭了蹭那行更正后的算式,心里像解开了个小小的结,连纸面都显得更清亮了些。

陈默点点头,把两种解法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在旁边写了句 “注意符号,多解法互查”。夕阳的光落在他的笔记本上,那行字显得格外清晰。

回到家里,戴明娜直接进了书房。她想把《数学思维方法》《何为数学》《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和去年的考纲翻出来重新研读一下。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书,她感到了一种力量。

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后的教室都成了陈默的 “特训场”。

戴明娜老师会找各种类型的题:有时候是几何证明,让他既用正向推理,也用逆向反推;有时候是应用题,让他既列方程,也用算术法;甚至有时候是语文的阅读理解,让他思考 “作者除了表达这个情感,还可能有什么隐藏的意图”。

“这道题,要一种思路,还是两种?” 成了戴明娜老师最常说的话。一开始,陈默还需要老师提示,才能想到第二种方法;后来,他拿到题会主动说:“老师,我先试试两种解法,要是想不出来,你再帮我。”

一个月后的模拟考试,陈默拿到试卷时,心里一点也不慌。看到选择题,他会先想 “常规解法是什么”,再快速过一遍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看到几何题,他会先画辅助线,再想 “如果不画这条,换条辅助线行不行”;最后一道大题,他甚至写出了三种解法,在试卷上标注 “解法一:代数法,解法二:几何法,解法三:数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