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抱着这种心态,我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本子上的字迹有些潦草,还有些我看不懂的术语。“选料”一栏就极讲究:猪肉需后臀尖二刀肥三瘦七,肠衣须用新鲜羊肠,中药材的产地、年份都有要求。我哪有那条件?只能凑合。去菜市场买了最普通的猪肉,药材就在街角便民药房抓了点最便宜的,肠衣也是买的现成的干制货。

腌制、搅拌、灌肠、扎孔、风干……按照本子上记载的繁琐步骤,我在我那转身都困难的小厨房里折腾了整整三天,弄得满屋子都是古怪的药材味和肉腥味,邻居差点以为我在搞什么邪教仪式。最后,看着那几串黑乎乎、干瘪瘪、其貌不扬的肠,我心里直打鼓:这玩意真能吃?

抱着赴死的决心,我起油锅,小心翼翼地把一节肠煎了煎。没想到,随着温度升高,一股奇异的香味渐渐弥漫开来。那不是普通烤肠的单调肉香,而是一种复合的、富有层次的香气:浓郁的肉香打底,中间缠绕着一股清甜的药香,最后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让人口舌生津的蜜味。

咬下一口,外皮微脆,内里弹牙,肉感十足,完全没有淀粉的涩感。味道更是独特,咸香中带着回甘,药材的味道并不冲,反而巧妙地中和了油腻感,越嚼越香,吃完后嘴里还残留着一种舒适的暖意。

我愣住了。看着手里剩下的半截肠,又看了看灶台上那本破旧的小本子,心里第一次对爷爷的话产生了动摇:难道……这玩意儿……真有点东西?

那几串试验品,大部分进了我自己的肚子,剩下的分给了楼下的流浪狗——它吃完居然跟着我走了半条街。虽然味道惊喜,但靠这个赚钱?我心里依旧没底。可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创业需要启动资金。我翻遍全身家当,又咬牙把那台陪了我大学四年的老旧游戏本挂上了二手网站,好不容易凑了一千块钱。花八百块从旧货市场淘了个锈迹斑斑、轮子吱呀作响的小推车,炉子、铁板、调料架倒是齐全。又花两百块钱,找了个打印店,印了面皱巴巴、红底黄字的布幌子,上面是我自己设计的、歪歪扭扭的艺术字:“李根爷爷的蜜制烤肠——不好吃不要钱”。

我的烤肠摊,就这么寒酸地开业了。

选址选在了我们老旧小区门口,人流量还行,主要是大爷大妈和放学的小孩。定价十元一根,在这个普遍五块六根的区域,堪称天价。果然,一开始根本无人问津。大家看着我的幌子,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这小伙子想钱想疯了吧”的同情。

转机发生在一个放学后饿得嗷嗷叫的中学生身上。他可能是实在抵不住那越来越浓郁的奇特香味,掏光了口袋里的零花钱,买下了第一根。然后,我就看着他站在我的摊子前,三下五除二吃完,舔着嘴角,眼睛发亮地看着我:“老板,再来一根!太好吃了!就是……没钱了。”

虽然只卖出一根,但这是个好兆头。渐渐地,开始有人出于好奇尝试。反馈大多不错,“肉多”、“香得怪”、“吃完挺舒服”是常见的评价。回头客也开始出现。

但麻烦也随之而来。城管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