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陈砚连忙爬起来,穿上粗布衣服,走到书桌前。书桌上放着一本《论语》,书页已经有些泛黄,边角也被翻得卷起。他拿起书,开始认真地背诵起来,父亲教过他,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只有考上科举,才能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才能不被人看不起。

陈砚很聪明,也很努力。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背书,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常常熬到深夜。他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看书,变得通红,母亲心疼他,给他熬了菊花水,让他每天喝,可他还是不肯休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15岁那年,陈砚去县里参加童子试,考中了秀才。消息传来,全村人都来道贺,父亲激动得哭了,母亲煮了一锅鸡蛋,让他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送。看着乡亲们羡慕的眼神,陈砚心里充满了自豪,他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考中秀才后,陈砚更加努力地读书。他把父亲的旧书都翻了出来,一本本仔细地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父亲请教,父亲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母亲则把纺线攒下来的钱,都用来给陈砚买纸和墨,自己却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三年后,陈砚要去省城参加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关,也是最关键的一关,只有考中了举人,才能有资格参加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做官。可去省城的路费和住店的钱需要一大笔,家里凑了好久,才凑够一半。最后,还是村里的乡亲们你一点我一点地帮忙,才凑够了路费。

陈砚带着家里的期望和乡亲们的嘱托,踏上了去省城的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舍不得花钱住店,就住在破庙里,舍不得花钱买吃的,就啃干粮。可他一点都不觉得苦,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到了省城,陈砚才知道,科举之路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他看到很多富家子弟,带着随从,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入高档的客栈,他们不用像他这样辛苦,因为他们的家里早就给考官送了钱,买通了关系。而像他这样没背景、没银子的穷秀才,就算文章写得再好,也很难得到考官的青睐。

第一次乡试,陈砚落榜了。看着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不敢回家,怕看到父亲失望的眼神,怕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最后,还是父亲托人捎信来,让他回家,说“一次落榜不算什么,下次再努力就好”。

回到家,父亲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鼓励他继续努力。母亲也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地给他做了他爱吃的饭菜。陈砚心里很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下次一定要考中举人。

接下来的几年,陈砚更加刻苦地读书,可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他。第二次乡试,他又落榜了。这一次,父亲的身体垮了,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躺在病床上,父亲拉着陈砚的手,气息微弱地说:“砚儿,别放弃,爹相信你,你一定能考上的……”

父亲走后,家里的担子全落在了陈砚的身上。母亲哭着让他放弃科举,去镇上的账房先生那里当学徒,至少能混口饭吃,不用再这么辛苦。可陈砚不甘心,他想起了父亲的话,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觉得自己还能再试一次。

他偷偷攒了点钱,瞒着母亲,再次踏上了去省城的路。可这一次,他连考场都没能进去。在赶路的途中,他遇到了劫匪,劫匪不仅抢光了他的钱,还把他的腿打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