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可以学,你手巧,我记得你连车的小毛病都能自己修。”
老陈又联系了几个前同事——下岗的财务小李,能做精细活;被裁的销售大周,有力气;甚至连公司以前的前台小杨都来了,她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陈总一向靠谱。”
就这样,一个平均年龄四十七岁的“创业团队”在出租屋里成立了。老陈教大家基础工艺,自己负责核心工序。地方太小,他们只能在楼道里干活,邻居投诉了好几次,老陈就一家家去道歉,送些小木器当礼物。
第十天,意外发生了。连日劳累让老陈在搬木材时闪了腰,医生要求他卧床休息。
“完了,交货要延期了。”小杨快哭出来。
老陈躺在硬板床上,咬着牙说:“不能延期,第一次大订单就违约,以后没人会相信我们。”
那天晚上,团队没人离开。大家默默分工,照着老陈躺在床上指导的步骤继续工作。老赵手艺突飞猛进,负责了大部分精细工序;小李把财务的细致用在质量检查上;大周包揽了所有力气活;小杨负责联络协调和送餐倒水。
第十三天,所有家具提前一天完成。看着摆满楼道和房间的作品,不知谁先开始鼓掌,然后大家都笑了,眼里却有泪光。
民宿项目成功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半年后,老陈团队搬进了正规的工作室,还雇了三个年轻学徒。
一年后的品牌发布会上,五十三岁的老陈站在台上,台下坐着妻子、女儿和团队成员。女儿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外孙——小家伙的婴儿床是外公亲手做的。
“很多人问我,中年创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老陈说,“我想说,年龄不是负担,是财富。这些年积累的经验、人脉、判断力,都是年轻人没有的资本。”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那些不再年轻却目光炯炯的面孔。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你老了’,但我想说,只要还能学习,还能创造,就没有真正的老去。人生没有规定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的时刻表,只有该做什么事的人。”
掌声中,老陈看向第一排的妻子。她微笑着,悄悄竖起大拇指——这是他们年轻时约定的暗号,意思是“你真棒”。
那一刻,老陈觉得,他人生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工作室搬进正规厂房后,老陈的“老木匠”品牌意外走红。不是因为营销做得好,而是因为一篇题为《五十三岁大叔和他的下岗天团》的自媒体文章突然火了。
文章里有一张照片:老陈戴着老花镜,在灯光下仔细打磨一件木器,汗水在他额头上闪着光。背景里是同样年纪不轻的团队成员,个个神情专注。
“这年头,年轻人996叫内卷,中年人拼命叫励志?”文章最后这样问道。
一夜之间,老陈的订单系统被挤爆了。
“陈总,咱们得扩大规模了。”前财务小李现在管账,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字手都在抖,“这个月的订单量是去年的三倍。”
老陈却皱起眉头:“质量跟不上数量就是自砸招牌。回绝一部分订单,宁缺毋滥。”
团队里有人不理解:“陈总,赚钱的机会不要?”
“要,但要赚长久的钱。”老陈指着墙上新挂的匾额——那是他父亲留下的手书“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