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然而危机来得比预期快。随着知名度上升,抄袭者闻风而动。不到两个月,市场上出现了廉价仿品,用的是合成板材和机器压花,远看相似,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

“太欺负人了!”大周气得一拳砸在工作台上,“咱们辛辛苦苦创新,他们倒好,直接抄!”

更糟的是,有客户投诉收到劣质产品,一查才发现是仿冒品,但坏名声却算到了“老木匠”头上。

小杨急得团团转:“陈总,得想个办法啊!”

老陈沉默地拿起一件仿品,又拿起自己做的正品,对比许久,忽然问:“你们说,瞎子能分辨出真假吗?”

大家都愣住了。

“我是说,真正的盲人。”老陈补充道。

团队面面相觑,不知老陈何意。

第二天,老陈缺席了晨会。中午回来时,他带着一个盲人按摩师——他的老同学。

“老刘,你摸摸看,这两件有什么区别?”老陈把正品和仿品递过去。

盲人按摩师的手指细细抚过木器表面,不到十秒就笑了:“左边这个是机器压的,纹路太规整。右边这个是人手打磨的,有温度,有生命。”

老陈眼睛亮了:“如果我们给每件产品都加上盲文标识,讲述制作过程和匠人故事呢?”

团队恍然大悟——仿品能抄袭外观,却抄不走灵魂。

于是,“老木匠”的每件产品底部都多了一行盲文:“手造之物,心有温度”。扫码还能听到老陈亲自录制的制作故事。

这个小小的创新成了品牌的护城河。媒体报道了“能摸得出的真诚”,订单又回来了。

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跨境电商伸出橄榄枝,希望“老木匠”走出国门。

“国际市场?”老赵有些犹豫,“咱们连英语都不会说。”

“不会就学。”老陈买了英语教材,五十三岁开始背单词。团队跟着学,车间里时常传出带着浓重口音的“Good morning”。

首批国际订单来自日本,要求极其苛刻:一百件茶盘,必须用特定年份的木材,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

接下订单后,老陈才发现问题——所需木材库存不足,且价格暴涨。

“违约吧,赔点违约金算了。”有人建议。

老陈摇头:“答应的事,就得做到。”

他想起父亲的老家——浙西山中有片林子,或许有这种木材。但时值梅雨季节,山路难行。

“我跟你去。”大周站出来。

两个中年男人开车进山,冒雨寻找合适的木材。第三天,终于找到几棵合适的树,但都在陡坡上。

砍伐时,老陈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山坡,是大周死死拉住了他。

“陈总,为点木头玩命值吗?”大周后怕地问。

老陈看着满手擦伤,笑了:“值不值,得看为什么。”

木材如期运回。团队日夜赶工,终于在交货期前完成了订单。

日本客户验收时,拿出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最后深深鞠躬:“完美无瑕。”

这笔生意带来的不仅是利润,更是口碑。很快,来自欧洲、北美的订单纷至沓来。

周年庆那天,老陈租了个小礼堂,把团队成员和家人都请来。

“一年前,我们还在楼道里干活,被邻居投诉。”老陈举杯,“今天,我们的产品卖到了十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