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擀皮的动作很慢,但很稳。他左手轻轻转着面团,右手的擀面杖推着面皮,没一会儿,一个圆圆的面皮就擀好了,中间厚、边缘薄,像个小月亮。糖糖跟着学,擀坏了好几个,终于擀出一个像样的面皮。爷爷拿起面皮,笑着说:“不错不错!比你小时候强多了。你小时候擀皮,擀得一边厚一边薄,还哭着说饺子‘歪脖子’了,不肯包。”
糖糖忍不住笑了。她想起小时候,每次过年,她都要跟爷爷一起包饺子,结果总是把面皮擀坏,把馅料弄洒,最后爷爷只好把她抱到一边,让她坐着吃现成的。那时候她还不明白,为什么爷爷总爱包饺子,现在才懂,那是爷爷想把太奶奶的味道,一点点传下去。
接下来包馅。爷爷把猪肉馅和香菇丁混在一起,加了点盐、白胡椒粉和少许冰糖。“你太奶奶说,老面饺的馅要淡点,才能突出老面的香;放点点冰糖,提鲜不齁。”爷爷舀起一勺馅,放在面皮中间,然后对折面皮,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褶——三两下,一个月牙形的饺子就包好了,褶子均匀,看起来特别好看。
糖糖学着爷爷的样子,放了一勺馅,结果放太多,面皮根本合不上,馅全漏了出来。爷爷笑着帮她把馅舀出来点:“馅别放太多,不然煮的时候会破。你太奶奶说,包饺子跟做人一样,要留有余地,才不会‘露馅’。”
包了十几个,糖糖终于能包出像样的饺子了。虽然褶子还是有点歪,但比一开始好多了。爷爷把包好的饺子放进竹篾蒸笼里,摆得整整齐齐:“老面饺要蒸着吃,蒸出来的皮更软,麦香更浓。”
蒸锅上汽后,爷爷把蒸笼放上去,定了个闹钟:“蒸十五分钟,时间长了皮会烂,时间短了馅不熟。你太奶奶当年,总盯着闹钟,一分一秒都不差。”
等待的时间里,爷爷坐在沙发上,给糖糖讲太奶奶的故事。“你太奶奶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饺子能手’,谁家娶媳妇、嫁女儿,都要请她去包饺子。她包的老面饺,全村人都爱吃,说吃了能沾福气。”爷爷的声音很轻,眼里满是怀念,“那时候穷,只有过年才能吃得上饺子,你太奶奶总是把最大的饺子留给我,自己吃小的。”
糖糖靠在爷爷身边,听着太奶奶的故事,心里暖暖的。她突然明白,爷爷想教她的不只是包饺子,还有太奶奶的心意,还有那份藏在老面里的传承——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温暖。
“叮”的一声,闹钟响了。爷爷站起来,小心翼翼地把蒸笼拿下来。掀开笼布,一股浓郁的麦香混着香菇猪肉的鲜飘出来,满屋子都是香味。饺子皮透着点微黄,看起来软乎乎的,咬一口,老面的麦香在嘴里散开,香菇的鲜和猪肉的香混在一起,一点都不腻,比老周的饺子更醇,更暖。
爷爷吃了一个,点点头:“跟你太奶奶包的一个味。”糖糖也吃了一个,眼泪差点掉下来——那是她小时候的味道,是爷爷的味道,是太奶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晚上回家,糖糖把剩下的饺子冻进冰箱,贴了张便签:“太奶奶的老面饺,下次带林哲尝尝。”她想,下次要带林哲来,让他也尝尝这份传承的味道,让他也知道,有些东西,是要用心守护,才能一直传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