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最后一次见阿云,是她成亲前三日的深夜。她翻墙出来找他,眼睛肿得像桃。
“我爹娘以死相逼,我不得不从。希望你能原谅我。”阿云哽咽道,从怀中取出一个精心绣制的香囊塞到张明手中,
“这里面是我攒下的一些铜钱和你最爱吃的芝麻糖...还有...这盏灯还你,往后...往后别再想我,忘了我吧。”
她把那盏六角宫灯塞回张明手中,转身消失在巷子深处。后来才听说,阿云嫁过去不到两年,就因为难产去世了,孩子也未能保住
二十八年过去,张明孑然一身,未曾娶亲。他知道自己忘不了阿云,也不愿委屈了别的姑娘。只把全部心思放在手艺上,渐渐成了苏州城有名的灯笼张。然而每逢元宵佳节,他总会不自觉地望向城南方向,心中那份思念与遗憾,经年累月,不曾消减。
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灯笼张终于赶完所有订单,收拾铺面准备歇业几日。门外却来了位不速之客——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衣衫褴褛,赤脚穿着破草鞋,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师傅,您、您这里要帮手吗?我什么都能干,不要工钱,给口饭吃就成。”少年嘴唇冻得发紫,说话都不利索了。
灯笼张本想拒绝,年关将近,自己尚且忙得焦头烂额,哪有余力照顾他人呢。可看孩子瘦骨嶙峋,眼神却清亮倔强,终是由不得心一软:“进来吧,暖和暖和。”
他舀了碗热粥递给少年,看他狼吞虎咽地吃完,这才细细问起来历。少年叫小舟,说是从北边逃难来的,家乡遭了灾,父母都没熬过去年的寒冬。他一路南下,靠打零工和乞讨为生,好不容易到了苏州城。
灯笼张沉吟片刻,道:“我这儿活多,确实缺个帮手。管吃管住,每月再给你三十文钱,干不干?”
小舟眼睛顿时亮了,忙不迭点头:“干!干!谢谢师傅!”说着就要跪下磕头,被灯笼张一把拉住。
“我这儿不兴这个,好好干活就成。”
就这样,小舟留在灯笼铺里。孩子机灵,手脚勤快,学东西也快。不出一个月,已经能帮灯笼张打下手,削竹篾、调浆糊、递工具,做得有模有样。灯笼张渐渐发现,铺子里多了个人,虽然吃的用的开销大了一些,但活计做得快了,冷清的铺子也有了生气。
2 惊见芳影
元宵节前,灯笼张带着小舟去送灯。路过怡红院时,老鸨站在门口直招手:
“张师傅!正等着您呢!姑娘们定的花灯都做好了?”
“早备好了。”灯笼张从推车上取出一捆精心包裹的灯笼,“柳绿姑娘的牡丹灯,嫣红姑娘的金鱼灯,月白姑娘的莲花灯。”
小舟第一次来这种风月场所,站在门口不敢进去。灯笼张拍拍他肩膀:“在门外等着,我片刻就出来。”
等待间,小舟听见院内传来一阵呵斥声:“不长眼的东西!这么烫的茶水也往客人身上泼!”
他探头望去,见个十五六岁的丫鬟正低头挨骂,老鸨手中的扇子不住地往她头上敲。那丫鬟抬头的一瞬,小舟愣住了——她眉眼竟与师傅珍藏的那幅小像上的女子有七八分相似。
灯笼张出来后,小舟犹豫再三,还是把所见告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