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正是帛书说的 “石隙藏泉”。

村民们闻讯赶来,赵德海带着长工扛来铁锹,却被我拦住。

“这处水脉连着镇东的大河,得按‘穿针引线’的法子挖,不然会断了泉眼。”

我照着帛书的图示,在青石板周围画出八个小坑,每个坑里埋上一节竹筒,再让众人从中间慢慢往下挖。

挖到五尺深时,竹筒突然 “嗡嗡” 作响,紧接着,一股清泉顺着中间的坑眼冒了出来。

水柱有手指粗,尝一口清甜甘冽。

村民们欢呼着打水时,赵德海突然走到我身边,递来一块磨得光滑的玉佩。

“林师傅,这是当年我爹想送给许先生的,现在该还给你们。”

我接过玉佩,发现它竟与师父留下的半块能合在一起,拼成完整的龙形。

月光下,两块玉佩放在帛书上,地脉图旁又显露出几行小字。

“泉眼通龙脉,需以‘镇水石’压之,否则水溢成灾。”

我这才明白,师父早把守护镇子的法子藏在了每一处细节里。

第二日,我带着村民在泉眼旁立起块石碑,刻上 “饮水思源” 四个字。

看着孩子们围着泉眼嬉戏,我摸着帛书心想,师父说的 “风水”,从来不是藏着掖着的秘术。

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安身立命的守护。

就像这处泉眼,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却能在危难时滋养全镇的人。

入夜后,帛书的角落又隐隐透出微光,这次显露出的,是个画着古墓的符号。

旁边写着 “辰时掘土,忌见明火。”

我知道,师父留下的故事,还没结束。

第四章 古墓镇水

天还没亮,我就揣着帛书往镇东南赶。

帛书上面显露出来的古墓符号,恰好落在泉眼下游的芦苇荡旁,与辰时对应的东南方位严丝合缝。

刚走近芦苇丛,就闻见一股焦糊味。

拨开半人高的草叶,竟见镇上的刘三正举着煤油灯,用锄头刨着地上的土,旁边还堆着半袋刚挖出来的陶片。

“住手!” 我冲过去打掉他手里的灯,煤油洒在干草地上,没等燃起火星就被我用脚踩灭。

刘三见了我,脸瞬间白了:“林师傅,我、我就是想挖点古董换钱……”

他的锄头还插在土里,周围的地面已被刨得坑坑洼洼,罗盘指针在土坑上方疯狂打转,指针顶端的铜片竟泛出淡淡的黑锈。

这是地脉被惊扰的征兆。

我蹲下身摸了摸被挖开的土层,土色从湿润的黑泥变成了夹杂碎石的黄土,正是帛书里 “辰位土色如麸” 的记载。

“你可知忌见明火的缘由?”

我指着土坑深处,“这古墓连着泉眼的水脉,明火会灼动地气,要是把水脉烧断,全镇的泉眼都会干涸!”

刘三这才慌了神,忙帮着我把土填回去。

辰时一到,太阳刚越过东边的山尖,我让赵德海带着几个靠谱的长工,用木铲慢慢挖。

挖了约莫两尺深,木铲突然碰到硬物。

扒开泥土一看,是块刻着云纹的青石板,石板中央的凹槽恰好能放进师父那两块拼合的龙形玉佩。

将玉佩嵌入凹槽的瞬间,青石板 “咔嗒” 一声弹开,露出底下的墓室。

墓室不大,中间立着块半人高的石碑,碑上刻着 “镇水脉,护乡邻” 六个大字,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