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先生可觉口渴?是否喜饮冷物?"华佗温声问道。

患者虚弱地点点头:"渴得厉害,只想喝冰水,喝再多也不解渴。"

"大便如何?小便色量如何?"

"大便干燥难解,小便黄赤量少..."

此乃典型的阳明经证,热邪炽盛,灼伤津液。华佗心中已有定论,返回会议室。

"当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华佗断言道。

会议室一片寂静,随后有人小声嘀咕:"就这么简单?我们用了那么多高级抗生素都没用..."

华佗不解:"抗...生素?"这又是何物?

院长咳嗽一声:"李医生的意思是,先用中药试试。那就开三剂白虎汤吧。"

华佗在处方单上挥笔写下:知母六钱,石膏一斤,甘草二钱,粳米六合。小刘再次帮忙转换为现代计量单位:知母18g,生石膏30g,甘草6g,粳米30g。

"石膏用量是否过大?"一位西医质疑道,"这个剂量安全吗?"

华佗从容解释:"阳明热盛,非大剂石膏不能清其热。热邪灼津,非知母不能润其燥。甘草、粳米和中护胃,使寒凉之药不伤脾胃。此方配伍精当,四药各司其职,共奏清热生津之效。"

三日后,华佗刚到医院,就见小刘兴奋地跑来:"李医生,那位高热患者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了!今晨复查血象也基本正常,全院都在议论这件事呢!"

果然,当华佗再次走进会议室时,原本对他持怀疑态度的医生们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院长亲自起身相迎:"李医生,真是神了!我们用了那么多高级设备检查,那么多昂贵药物治疗,都不及你这简简单单的四味药!"

华佗谦逊地拱手:"院长过奖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此证恰属阳明热盛,故用白虎汤正对病机。若属他证,则又当别论。"

一位年轻西医好奇地问:"李医生,您是怎么通过把脉就判断出该用这个方子的?我们做了那么多检查都没找到明确病因。"

华佗微笑解释:"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患者面赤、息粗、渴喜冷饮、便干尿赤,已是热盛之象。脉象洪数更是阳明热证的典型表现。白虎汤专清阳明气分大热,故能奏效。"

全场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华佗心中感慨:千年之后,医疗设备如此精良,却仍有其局限;千年之前的医术,在特定情况下仍能大放异彩。医道无穷,古今皆然。

4 现代医院的困惑

华佗逐渐适应了现代医院的生活节奏,开始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查阅病历,也能勉强操作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然而,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医疗环境中,他仍有太多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物。

最让他震惊的是那种被称为"手术"的治疗方式。那天,外科主任特意邀请他去观摩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华佗本以为是什么精妙的医术展示,谁知走进手术室,看到的竟是活生生的人被切开身体,内部器官通过几个小孔暴露在外的场景。

手术台上,患者全身被绿色布单覆盖,只露出腹部区域。主刀医生在患者腹部打了三个小孔,然后插入各种细长的器械。更让华佗惊骇的是,医生们居然通过一个发光的屏幕观察体内情况,手中操纵的器械在患者体内进行着切割和缝合。

华佗感到一阵眩晕,急忙扶住墙壁。这场景让他想起自己当年创制麻沸散后进行的开创性手术,但眼前的景象显然更加精细和...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