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是的,我找了好久。”他有些惊讶地说。

女孩笑了笑,把书递给他:“我刚看完,正好给你。”

“谢谢。我是陈砚舟,建筑系的。”他接过书,注意到封面上贴着的借阅卡写着“苏晚”这个名字。

“我知道你。”苏晚的眼睛弯成了月牙,“李教授常在课上提起你的设计作业。我是城市规划系的苏晚。”

那天下午,他们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聊了很久。陈砚舟发现这个看似文静的女孩,对建筑和城市有着独特的见解。阳光渐渐西斜,为她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一刻,陈砚舟莫名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常在图书馆相遇。有时是巧合,有时是刻意。陈砚舟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见到那个总是坐在窗边位置,安静看书的女孩。

一个月后的某个傍晚,陈砚舟在图书馆门口等到苏晚出来。

“明天周末,有一场关于巴塞罗那城市建设的讲座,要一起去吗?”他问道,语气尽量显得随意。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好啊。”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虽然陈砚舟当时并没有称之为约会。

讲座结束后,他们沿着校园的小路慢慢走回宿舍。秋天的晚风微凉,苏晚裹紧了外套。陈砚舟注意到她有些冷,下意识地想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她,却又觉得这个举动太过亲密。

“冷吗?”他最终还是问道。

“有一点。”苏晚诚实地说,然后像是想起什么,“对了,我会织毛衣哦。小时候跟我外婆学的。”

陈砚舟笑了:“现在还有年轻人会这个?”

“当然有啦。”苏晚假装生气地瞪他一眼,“织毛衣很有趣的,一针一线都能融入心意。等我学得更好一些,给你织一件怎么样?”

陈砚舟只当是玩笑,随口应道:“那我要一件大衣,最暖和的那种。”

他没注意到苏晚眼中闪过的认真神色,更没想到,这句随口说的话,她一直记在心里。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陈砚舟抱着那件大衣,在衣柜前的地板上坐了很久。月光慢慢移动,从房间的一角爬到另一角。

他想起苏晚织围巾时的模样。那是他们同居后的第一个冬天,她总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膝头摊着浅灰色毛线团,阳光落在她发梢,她会抬头冲他笑:“陈砚舟,你说织成平针还是元宝针?”

他那时正对着电脑改方案,头也没抬:“随便,保暖就行。”

现在想来,苏晚那时的眼神该是凉下去的吧?就像后来无数次,她捧着热好的牛奶走进书房,他盯着屏幕说“放哪儿”;她约他周末去看新上映的电影,他揉着眉心说“项目忙,下次吧”。他总以为“下次”还有很多,却忘了苏晚的“下次”,从来都等不起。

陈砚舟站起身,将大衣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继续翻看那个帆布包。包里除了大衣,还有一个小巧的刺绣针线包和几团剩余的毛线。针线包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型号的编织针,看得出主人很爱惜它们。

包的最底层,有一张折叠的纸。陈砚舟小心翼翼地展开,发现那是一张手绘的设计草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尺寸和针法。在纸张的角落,苏晚清秀的字迹写着:“给砚舟的冬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