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我常独坐庭中,望月思量。想起父亲"潜龙勿用"的教诲,想起洛水畔的誓言。我知道,司马家的兴衰,或许就系于我一人之身。这份重任,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第三章 辅佐曹丕:暗流涌动的立储之争
建安十六年的许都,表面上歌舞升平,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曹操年事渐高,立储之事已成朝野关注的焦点。曹丕与曹植,这两位公子各具才具,明争暗斗,让整个丞相府都笼罩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中。
那日我正在整理文书,忽闻曹丕到访。他神色凝重,屏退左右后直言相告:"仲达,子建近日作《登台赋》,父相大为赞赏。我观父相之意,似有易储之念。"
我心中了然。曹植才华横溢,七步成诗,深得曹操喜爱。但为君者,才华虽重,却非首要。我沉吟片刻,道:"殿下不必过忧。治国之道,在于明断,不在于词章。"
曹丕急切道:"然则眼下当如何应对?"
我为他斟上一杯茶,缓缓道:"殿下可曾注意,近日丞相常召群臣议事,每每问及民生疾苦?"
曹丕一怔:"这...确有此事。"
"这便是殿下的机会。"我微笑道,"子建公子善词章,殿下何不示以实务?明日丞相若再问及州郡之事,殿下当对答如流,方显储君之才。"
曹丕恍然大悟,连日苦读各州郡文书。果然,数日后朝会上,曹操问及荆州民情,曹丕对答如流,提出数项安民之策,曹操颔首称许。
然而曹植一派也不甘示弱。一日,曹操大宴群臣,曹植即席赋诗,文采飞扬,满座皆惊。曹操大喜,当场解下腰间玉带赏赐。我看到曹丕面色微变,知他心中不快。
宴后,曹丕召我密议,语气中带着几分沮丧:"仲达也见了,子建之才,我实在难及。"
我正色道:"殿下何出此言?昔汉高祖不谙诗文,然能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为君者,贵在知人善任,不在词章小道。"
见曹丕仍有疑虑,我继续道:"殿下可记得荀彧先生近日称病不出?"
曹丕一怔:"这与此事何干?"
"荀文若乃天下名士,他的态度,便是清流士族的风向。"我压低声音,"殿下若得文若先生支持,何愁大事不成?"
于是翌日,曹丕亲往荀府探病。我随行在侧,见荀彧卧病在榻,面色憔悴。曹丕执礼甚恭,亲奉汤药,绝口不提立储之事,只问安寒暖。
辞别时,荀彧忽然道:"殿下今日来访,老臣感激不尽。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丕恭敬道:"文若先生但说无妨。"
荀彧缓缓道:"老臣观近日天象,紫微星明而帝星暗。储君之位,关系国本,当以德为先,以才为辅。"言毕闭目不语。
归途中,曹丕问我:"文若先生此言何意?"
我笑道:"恭喜殿下,文若先生这是在暗示支持殿下啊。'以德为先',正是殿下的长处。"
然而立储之争愈演愈烈。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远征孙权,命曹丕留守邺城,曹植随军。这分明是要考验两位公子的理政与从军之能。
临行前夜,曹丕忧心忡忡:"仲达,此番留守,责任重大,若有差池..."
我献计道:"殿下只需记住三事:一者,政务但问荀彧、程昱等老臣;二者,军务悉听夏侯惇调度;三者,遇事多思多问,切勿独断专行。如此,可保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