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果然,曹丕留守期间,谨言慎行,政事军事都咨询老臣,处置得宜。而随军的曹植却因醉酒误事,触怒曹操。

十月,曹操班师回朝,立即召集群臣议事。我预感到立储之事将有定论,便提前为曹丕准备了一份奏疏,详陈治国方略。

朝会上,曹操果然问及立储之事。众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时,曹丕出列呈上奏疏:"儿臣近日思索治国之道,略有心得,请父相过目。"

曹操阅罢,面露赞许之色:"不想我儿于治国之道,竟有如此见解。"

这时,贾诩忽然出列:"丞相明鉴,昔日袁绍、刘表皆因废长立幼,致基业倾覆。储君之事,不可不慎。"

曹操沉吟良久,终于道:"文和之言是也。"遂于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正式立曹丕为世子。

消息传出,曹丕喜极而泣,执我手道:"非仲达之谋,无我今日!"

我却警醒道:"殿下,立储只是开始。子建公子既失储位,其党羽必不甘心,殿下当时时谨慎。"

果然,曹植一党并未死心。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时曹植镇守邺城,其党羽密谋趁乱起事。

幸得我早布眼线,及时察觉。我急见曹丕:"殿下,事急矣!若不立即采取行动,恐生大变!"

曹丕惊问:"计将安出?"

我献计道:"请殿下立即面见丞相,主动请缨镇守邺城,并以杨修等人图谋不轨为名,请丞相肃清奸佞。"

曹丕依计而行。曹操大怒,立即诛杀杨修等人,命曹丕接管邺城防务。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经此一事,曹丕对我更加倚重,常召我入府议事。有时夜深,便留宿宫中,君臣促膝长谈。

一日,曹丕问我:"仲达观当今天下,当以何策定之?"

我答:"天下三分,魏据其七。然吴蜀凭险,未可轻图。当养精蓄锐,待时而动。"

曹丕深以为然,却又叹道:"只恐父相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啊。"

我知他心意,便道:"殿下既为储君,当广结善缘,尤其是军中将领。夏侯惇、曹仁等,皆殿下叔辈,当以礼相待;张辽、徐晃等外姓将领,亦当推心置腹。"

曹丕从善如流,渐渐在军中树立威信。我看着他的成长,既感欣慰,又生隐忧。这位未来的君主,雄才大略不及其父,但猜忌之心,恐怕犹有过之。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重。临终前,独召曹丕,我后来才知他嘱咐道:"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幸亏曹丕不以为意,反而在继位后更加倚重我。

黄初元年,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封我为尚书。登基大典上,我位列九卿,看着曹丕接受玺绶,心中百感交集:汉室四百年天下,终究易主。而这其中,也有我司马懿推波助澜之功。

然而就在群臣朝贺之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曹丕在接受传国玉玺时,手指微微颤抖。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意识到这位新帝内心的不安。一个内心不安的君主,往往更加多疑,更加难以侍奉。

大典结束后,曹丕独留我于宫中。烛光下,他抚摸着龙椅,忽然问道:"仲达,今日之事,汝观如何?"

我恭敬答道:"陛下承天受命,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