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5 公园偶遇

第二天是周五,李默请了假。

他需要时间思考,需要为下周一的活检做准备——心理上的准备。

送完乐乐去美术班后,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附近的公园。

秋意渐浓,树叶开始染上金黄和绯红。

李默沿着小径慢慢走着,观察着周围的人们:晨练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匆匆赶路的上班族。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而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问题是如何讲述得引人入胜。

他在长椅上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很久没有这样观察生活了,很久没有因为想要记录什么而记录什么。

写作对他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执念,一种对过去荣光的追逐,而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表达。

李默开始写下他看到的:那个练太极的老人动作如何如行云流水;那对年轻情侣如何偷偷接吻又迅速分开;那个上班族如何一边赶路一边啃面包...文字自然而流畅地流淌出来,没有刻意雕琢,却充满生机。

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愉悦,纯粹因为书写而产生的愉悦。

没有考虑发表,没有考虑读者反应,只是为自己而写。

这种感觉,他已经失去太久了。

“写得真好。”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默吓了一跳,下意识合上笔记本。

转身看见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是昨天书店里打盹的那位。

“对不起,不是故意偷看。”老人微笑着,“我是公园对面那家书店的老板,经常来这里散步。看你写得很投入,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李默放松下来:“没关系。只是随便写写。”

“不像随便写写。”老人在他身边坐下,“你是作家?”

李默苦笑:“曾经是。现在是文学期刊编辑,专门给别人退稿的那种。”

老人笑了起来:“退稿官啊!那我可得小心点,我年轻时也被退过不少稿呢。”

两人相视而笑。

李默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和一个陌生人谈论写作,而没有感到往常那种焦虑和自卑。

“现在的文学市场不好做啊。”老人感叹道,“大家都追求快钱,没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真正的书了。我的书店也快要关门了,房东要涨租金,涨百分之四十!简直抢钱。”

李默同情地点点头:“我们期刊也差不多。主编要求全部登商业化作品,纯文学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但这不代表文学死了。”老人看着远处,“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人类需要故事,需要叙事,这是刻在基因里的。也许纸书会死,但故事永远不会。”

和杨小雨类似的观点。

李默思索着这句话。

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只是过于固执地坚持某种特定的文学形式,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质。

他们又聊了一会儿,老人说起自己年轻时在西北的经历,那些故事鲜活而充满力量,让李默听得入迷。

相比之下,他自己那些刻意雕琢的文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这些你应该写下来!”李默忍不住说。

老人摇摇头:“试过,写不出来。有些故事只适合讲述,不适合书写。再说,我也没那个才华。但你有,”他指着李默的笔记本,“我从你的文字中能看出来。别放弃,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