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沈砚接过玉佩,触手温润,只见上面刻着细密的云纹,竟是墨家 “连弧纹” 的简化版,心中暗叹缘分奇妙。望着媚娘马车远去的背影,他握紧玉佩,打开终端,翻到 “贞观二十三年政局图”,喃喃道:“武媚娘…… 此时还未入宫,李世民也快不行了,接下来的几十年,可是风云变幻啊。”

2 墨术谋生,初窥天机定布局

为了在长安立足,沈砚首先要解决生计问题。他清点身上财物,只有几张现代纸币和一些零钱,在唐朝毫无用处,便决定靠手艺吃饭。想起自己精通墨家机关术与鲁班制造术,又懂现代科学,他灵机一动,在西市附近租了个小铺面,挂出 “沈记巧作” 的招牌,专做些新奇实用的物件。

起初,百姓对他这个 “外来者” 的手艺半信半疑。直到他做出第一件 “机关折叠凳”—— 借鉴鲁班 “折叠云梯” 原理,结合现代便携设计,不用时可折叠成巴掌大小,展开却能承重百斤,立刻吸引了往来商贩的注意。接着,他又造出 “自流灌溉器”,利用墨家 “杠杆原理” 和现代虹吸现象,只需一桶水,就能自动灌溉小院里的菜畦,引得附近农户争相订购。

没过多久,“沈记巧作” 的名声便在西市传开。有人好奇他的技艺来历,沈砚只说是 “家传古法,略加改良”,再结合些 “格物之理”(现代科学),巧妙掩饰过去。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用终端记录唐朝风土人情,对比史料,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尤其是关于武媚娘的记载 —— 他发现正史中对媚娘早年经历记载简略,而野史多有臆测,这让他更想护着那个初见时倔强又聪慧的少女。

一日,应国公府的管家突然找上门,手持另一半双鱼玉佩,说是小娘子媚娘有请。沈砚心中一动,收拾妥当便随管家前往。应国公府虽不及王公贵族府邸奢华,却也庭院规整,草木葱郁。媚娘早已在正厅等候,身边还坐着一位中年妇人,正是她的母亲杨氏。

“沈郎君,许久不见,郎君的‘沈记巧作’如今可是名声大噪啊。” 媚娘起身相迎,比初见时多了几分从容,“今日请郎君来,是家母想请郎君为府中花园设计一处水景。”

杨氏温和地打量着沈砚,见他举止得体,虽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心中颇有好感:“听闻沈郎君技艺高超,府中花园原有一处池塘,夏日蚊虫繁多,想请郎君想想办法。”

沈砚随她们来到花园,只见池塘面积不大,水质略显浑浊。他脑中立刻浮现出墨家 “曲池排水法” 和现代生态净化知识,说道:“夫人放心,在下有一法,可让池塘水清无蚊,还能养鱼观荷。” 他详细解释,要在池塘边缘修建曲折的引水渠,用碎石过滤杂质,再在渠中放置 “机关控水闸”,可调节水位;同时在池塘中种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投放鲤鱼、鲫鱼,形成生态循环,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抑制蚊虫滋生。

媚娘听得眼睛发亮,杨氏也连连点头:“此法甚妙,就拜托沈郎君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砚亲自督工,指导工匠施工。媚娘时常来工地查看,有时会问他些关于 “格物之理” 的问题,比如 “为何水能自动流动”“为何植物能净水”。沈砚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墨家 “力,形之所以奋也” 的观点,解释重力、浮力、光合作用等原理,还教她制作简单的 “比重计”,测试水质轻重。媚娘悟性极高,一点就通,还能举一反三,提出 “若在水渠中加设小水车,可否带动石磨” 的想法,让沈砚惊叹不已:“媚娘姑娘这般聪慧,若生于男子,定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