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沈砚又开始教媚娘学习 “文王卦术”,并非让她迷信占卜,而是让她通过卦象推演,学会分析局势、预判风险。他告诉媚娘:“卦象只是工具,真正的‘天机’,藏在人心向背、时事变迁之中。学会观卦,不如学会观人、观事、观天下。”
在沈砚的悉心教导下,媚娘逐渐褪去了少女的青涩,成长为一个学识渊博、气度从容、懂得审时度势的大家闺秀。她不再仅仅是应国公府的小娘子,更具备了未来在朝堂中立足的潜质。而沈砚也借着与媚娘的交往,进一步融入唐朝社会,他的 “沈记巧作” 和 “武记织坊” 相辅相成,不仅让他富甲一方,还积累了大量人脉,为日后协助媚娘争夺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太宗驾崩,感业寺外暗通款曲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享年五十二岁。消息传来,长安城内一片哀悼,宫中更是乱作一团。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尊长孙皇后为皇太后,长孙无忌为太尉,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朝政大权落入关陇集团手中。
按照唐朝制度,太宗的妃嫔中,无子者需入感业寺为尼。沈砚知道,正史中媚娘虽未入宫,却因曾被太宗 “召幸”(野史记载),也被送入感业寺。他心急如焚,立刻找到媚娘,却见她早已收拾好行囊,面色平静:“沈郎君,该来的总会来。入感业寺虽是劫难,却也未必不是机遇。”
沈砚不解:“姑娘何出此言?感业寺乃清净之地,与世隔绝,如何能是机遇?”
媚娘微微一笑,取出沈砚教她制作的 “密信筒”—— 这是一个中空的竹管,外表刻着花纹,可藏密信,正是借鉴了墨家 “传信筒” 的设计。“沈郎君教我‘韬光养晦’,感业寺正好是我修身养性、观察朝局的地方。而且,新帝李治曾与我有过一面之缘,他性情温和,若能与他取得联系,日后或有出山之机。”
沈砚心中惊叹媚娘的远见,也放下心来:“姑娘所言极是。我会想办法与姑娘保持联系,为姑娘传递外界消息。感业寺位于长安城外,我会在寺外开设一家‘茶寮’,既方便传递消息,也能监视寺内动静,保护姑娘安全。”
不久,媚娘便与其他无子妃嫔一同前往感业寺。沈砚则在感业寺外不远处租了间铺面,开设 “忘忧茶寮”,平日里卖茶迎客,暗中却通过寺内的一个老尼(沈砚用重金收买,且知晓媚娘的困境)与媚娘传递密信。
他定期将长安的朝政动态、李治的行踪、关陇集团的动向写成密信,藏在 “密信筒” 中,由老尼送入寺内。媚娘则在回信中写下自己的思考与计划,还向沈砚请教经史知识、权谋之术。两人虽隔寺相望,却通过密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同并肩作战的盟友。
永徽元年五月,太宗周年忌日,李治按例前往感业寺上香。沈砚提前得知消息,立刻给媚娘送去密信,提醒她 “把握机遇,既要表露思念之情,又不可过于急切,需让陛下主动想起旧情”。
媚娘按照沈砚的建议,在李治上香时,特意在佛堂外等候。当李治经过时,她身着尼衣,上前跪拜,轻声道:“臣妾武氏,拜见陛下。” 声音虽低,却带着一丝哽咽,眼神中满是委屈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