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大学生小刘,代表着新生代的“技术流”,满嘴都是“杠杆”、“量化模型”、“阿尔法收益”、“风险对冲”这些时髦的金融词汇,眼神里是未被现实狠狠教训过、初生牛犊不信邪的锐气。“趋势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他常常嚼着口香糖,语气轻松,带着一种理论上的自信,“回调就是给你上车的机会。市场情绪指标还在高位,资金面宽松。我用全部学费和助学贷款都放进来了,这才叫年轻人该有的财商教育,学校课本里教不了这个!”他的无畏,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市场真实残酷性的无知和理论化的想象。
李伟和他们混在一起,每天交换着夸张的盈利数字和更加夸张的财富梦想,互相打气,互相强化着牛市永续的信念。每一次市场出现小幅的波动或回调,都会引来一阵略带紧张的互相调侃和试探,但旋即会被更多“牛市根基未变”、“健康调整是为了更好上涨”、“千金难买牛回头”的乐观论断迅速淹没。他们构成一个脆弱而狂热的共同体,共享着同一个炽热的金融幻觉,依靠彼此眼中反射的贪婪光芒来确认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却选择性忽略了大厅角落里偶尔传来的、被套牢者的零星咒骂,和那空气中越来越浓的、若有似无的焦糊味——那是风险被过度烧烤后发出的警告。
第四章:裂痕与悬崖上的舞蹈
第一根真正的、带着量的阴线,是在一个闷热得令人窒息的午后突然出现的。 毫无预兆,猝不及防。 之前还一片欣欣向荣的大盘,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猛地向下狠狠按了一把,指数流畅而残酷地向下俯冲,个股纷纷翻绿,先前坚挺的涨停板被纷纷砸开,恐慌像瘟疫一样通过屏幕瞬间传染开来。虽然尾盘又在某些神秘力量的拉动下,勉强V回了一半失地,但那瞬间心脏骤停般的恐慌,像一桶冰水,狠狠泼进了沸腾滚烫的油锅。
交易大厅里震耳欲聋的喧嚣戛然而止,足足静了好几分钟,空气仿佛凝固了,只能听到人们粗重的呼吸声和机器运转的嗡鸣。随后,爆发出的是更嘈杂、更惶惑、更缺乏底气的议论和相互询问。 李伟的心猛地一沉,直坠谷底,胃里像陡然塞进一块冰,寒意迅速蔓延至四肢。他的账户,单日缩水了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数字。
几乎像是算计好的一样,龙哥的短信就在他心神剧震的时刻,像一条淬毒的冰针,精准地钻了进来,冰冷,简洁,不带一丝一毫的人情味:“李老板,今日利息。”
那晚,李伟第一次失眠了。他在狭窄的出租屋里来回踱步,像一头困兽。然后疯狂地刷新着各大财经网站、论坛、大V博客,饥渴地寻找着任何关于“正常技术调整”、“牛市中期洗盘”的解释,或是更多、更坚定的“牛市仍在途中,万点不是梦”的专家观点。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吞咽着所有乐观的论调,拼命给自己打气,试图浇灭内心那簇被冰水引燃的恐惧火苗。而对于那些开始零星出现、提示风险、呼吁谨慎的微弱声音,他则飞快地划走,或是嗤之以鼻,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他需要燃料,需要确认,需要强心剂,而不是冷水,不是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