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洞中授针法,哑女开口唤恩公
背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 年),丘处机在山东宁海州烟霞洞修道。洞前村落有个十三岁的哑女阿莲,自幼不能言语,父母以为“中邪”,四处求神拜佛无果。
丘处机见阿莲眼神灵动,却因无法沟通而自卑,常躲在角落。他观察阿莲的舌象——舌系带略短,但非先天畸形;脉象弦细,知是“情志郁结,经络不畅”。他取来银针,在阿莲的“廉泉穴”(主舌根)、“哑门穴”(主语言)、“合谷穴”(通经活络)轻轻施针,再配合“人中穴”(醒神)的刺激。
首次施针后,阿莲仅能发出模糊的“啊”声。丘处机不气馁,每日清晨为阿莲施针,午后教她发音:“啊——喔——呜”,如同教幼儿说话。他还将“石菖蒲”(开窍豁痰)、“远志”(安神益智)和“蜂蜜”(润喉)煎成“开音汤”,让阿莲每日服用。
最神奇的是第七日,丘处机带阿莲到溪边,指着流淌的溪水问:“这是什么?”阿莲迟疑许久,突然清晰地喊出:“水——”洞前的村民闻声赶来,见阿莲含着泪喊“恩公”,纷纷跪地叩首。
丘处机却笑道:“非我之功,是阿莲心窍未闭,只是无人引导。”他借此机会,在烟霞洞开设“养生讲坛”,教村民“情志养生”:“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心宽则百病消。”哑女阿莲后来成了村里的“小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常说:“丘道长不仅治了我的哑,更治了我的心。”
龙门洞中炼丹药,虎啸崖前救猎户
背景:金大定十四年(1174 年),丘处机离开磻溪,至陇州龙门山(今陕西宝鸡)隐居。此地山深林密,常有猛兽出没,猎户常被野兽所伤。丘处机在此建“龙门洞”修道,亦设“药庐”为山民疗伤。
某日黄昏,洞外传来猎户的惨叫。丘处机持剑冲出,见一猎户被猛虎咬伤右腿,伤口深可见骨,鲜血喷涌,猎户已面色惨白,濒临休克。山民皆惧虎,不敢近前,丘处机却毫不犹豫地蹲下身,先以银针刺入猎户的“人中穴”(醒神开窍)和“合谷穴”(镇痛止血),待猎户稍有意识,便用嘴吸出伤口内的污血(古法急救,需确保自身口腔无破损),再以清水冲洗。
他取来龙门洞周边生长的“三七”(止血化瘀,当地称“金不换”)、“白及”(收敛生肌)和“紫草”(凉血解毒),捣碎后以白酒(山民自酿,度数不高)调和,敷在伤口上。又用“雄黄”(燥湿杀虫,需研磨极细)撒在伤口边缘,防止感染。
最关键的是,丘处机取自己炼制的“丹砂丸”(主要成分为朱砂,但经黄连、甘草炮制去毒,主镇惊安神)研末,用童便(童子尿,古代用于解毒)调成糊状,喂给猎户一小勺——“虎伤易引发惊恐,此药可定心神。”他解释道。
猎户的同伴欲背他下山,丘处机却拦住:“不可颠簸,当在此静养三日。”他在洞中生起炭火,用“艾草”和“柏叶”熏蒸伤口周围,驱散血腥气,又熬“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喂猎户每日服用。三日后,猎户伤口开始结痂,竟能自行走动。
此事传开后,山民称丘处机为“活神仙”。他却在洞中石壁刻下:“猛兽伤人非其本意,救人一命胜造浮屠;丹药虽灵,不如心存慈悲。”此后,龙门洞成了山民的“救命洞”,丘处机常教猎户辨识草药:“这叶如羽扇的叫‘枇杷叶’,止咳;那藤似绳索的叫‘金银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