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晚,踏入晨光出版社新媒体部的第一天,空气里弥漫着旧书页的沉闷香气和服务器嗡嗡作响的焦躁。这味道,一半是理想,一半是现实,它们在我鼻腔里打架。
我,中文系优秀毕业生,怀揣着做“有价值的深度内容”的梦想而来。结果,一整天,我的世界里只有打印机咔咔吐纸的噪音、A4 纸划过指尖的微痛,还有键盘上敲不完的“亲,您的留言已收到”。
手腕酸胀,像灌了铅。我偷偷甩了甩,眼角余光瞥见那扇紧闭的会议室门。核心选题会正在里面召开,而我,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我像个局外人,被透明的墙隔绝在核心之外。
“林晚。”
一个清冷的声音砸过来,我立刻站直。是陈姐,我们部门的负责人。一个三十五岁的女人,短发,黑框眼镜,嘴唇抿成一条没有温度的直线。她是纸媒资深编辑转过来的,身上那股犀利劲儿,隔着三米都能戳人。
她递给我一份文件,“新媒体热点清单,下班前,把我们能做的选题方向标注出来。”
我的心脏漏跳一拍。机会?
我像抓住救命稻草,立刻扑到电脑前。热点?文学话题不就是永恒的热点吗?我手指翻飞,迅速罗列:“论当代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从《红楼梦》看古代贵族饮食文化”、“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性解读”……每一个标题都透着我引以为傲的学院派气息。
下班前,我把清单恭敬地递给陈姐。
她只扫了一眼,眉头就拧成一个川字。啪,清单被扔回我的桌面。
“这就是你理解的热点?”她声音不大,却像冰锥刺进我耳朵,“林晚,你是来做学术研究的,还是来做新媒体的?”
我懵了,脸颊瞬间烧起来,“陈姐,这些……这些都很有深度。”
“深度?”她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地盯着我,“用户睡前刷手机,是想看你的论文,还是想找点乐子,或者学点用得上的东西?你做的东西,除了感动自己,还有谁会看?”
她顿了顿,语气里带上一丝不耐烦。
“记住,用户喜欢的不是内容本身,是内容带来的价值。拿回去,搞懂了再交给我。”
她转身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僵在原地。办公室的人走光了,只剩我头顶一盏惨白的灯。窗外夜色浓稠,我看着清单上那些被否定的标题,每一个字都像在嘲笑我的天真。
价值?什么叫价值?
深夜,在月租 1500 的小出租屋里,我抱着手机,疯狂地刷着各种公众号。指尖划过一个个夺人眼球的标题,屏幕的光映着我茫然的脸。
然后,我点开了那个叫“文化速评”的账号。它几乎是我们出版社的直接竞品。最新一篇推文,《别再吹捧<百年孤独>了,马尔克斯的这三本书更牛》,发布不到三小时,阅读量 10 万+。
我点进去,文字浅白,观点犀利,配图生动有趣。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骂,有人捧,热火朝天。
我捏紧了手机,屏幕冰凉的触感传到手心。一股混杂着焦虑、嫉妒和不服输的情绪在我胸口翻滚。凭什么?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
我关掉所有娱乐 App,只留下那些头部文化号。从今天起,我要把它们一个个拆开、揉碎,看清楚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