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们用了个还算抓人的标题,《你读的经典,99% 都白读了》。
推文在周一早上发出。我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后台。
一个小时,阅读量 213。
半天,阅读量 547。
24 小时后,数字最终定格在 861。
而我们部门的平均标准,是 3000+。
我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微妙。没人公开说什么,但那些躲闪的眼神,那些刻意压低的议论,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我听见有人在茶水间说:“我就说嘛,纸媒那套思维转不过来的,白瞎了一个好选题。”
我趴在桌子上,把脸埋进臂弯。强烈的自我怀疑淹没了我。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里?我的坚持,我的专业,是不是就是一个笑话?
“林晚。”
又是陈姐。我抬起头,眼睛酸涩。
她把我叫到那个压抑的小会议室,没有开灯,只借着外面的光。她没有批评我,而是把她的笔记本电脑转向我。
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
“你看这里,”她指着一条断崖式下跌的曲线,“平均阅读完成度 18%,用户平均停留时间,15 秒。”
她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标题没问题,把你领进门了。但 15 秒,意味着用户刚看完开头,就跑了。这不是深度的问题,是你讲述的节奏有问题。你还在用写文章的逻辑,试图起承转合。但用户没耐心,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他最想看的东西。”
她关上电脑,推过来三本书。《引爆点》、《疯传》、《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下周之前,看完。然后,给我一份读后感。”她的语气不容置疑,“林晚,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你就会一直失败下去。”
走出会议室,我握着那三本沉甸甸的书,心里五味杂陈。羞愧,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触动。
她没有放弃我。她甚至,在教我怎么爬起来。
那一周,我把自己变成了海绵。我几乎是贪婪地吸收着那三本书里的知识。标题、社交货币、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故事……一个个陌生的词汇,像钥匙一样,打开了我脑中一扇扇紧闭的门。
我不再只是分析爆款文章的“术”,而是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道”。我专门开了个文档,每天雷打不动,记录 3 个“今天在网上看到的最打动我的细节”。可能是一句戳心的文案,一张有故事感的图片,或是一个引人共鸣的评论。
我开始明白,所谓“用户视角”,不是去迎合,而是去理解。理解他们的渴望、他们的痛点、他们的炫耀欲,然后用他们最熟悉、最舒服的方式,把“价值”递到他们手上。
周三下午,我去茶水间接水,意外碰到了陈姐。她也在等咖啡。
空气有点尴尬。我攥着水杯,犹豫了几秒,还是决定主动开口。
“陈姐,”我声音有点干,“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深度和流量,真的能平衡吗?”
她看了我一眼,似乎有些意外我会主动搭话。她按下咖啡机的按钮,等待的间隙里,缓缓说:“你觉得,什么是深度?”
“是……是系统性的知识,是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是启发人思考的观点。”我按着自己的理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