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二天早上,我被手机震动吵醒。是老刘发来的消息,只有一个截图。

后台数据:发布 12 小时,阅读量 5891。

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足足一分钟,然后猛地从床上坐起来。眼眶一热,有什么东西涌了上来。

周一的部门例会上,陈姐破天荒地在开头就点名表扬。

“上周的推文《对话 95 后译者:我用三年,让<诗经>开口说话》,数据不错,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正面反馈。这篇文章,是林晚和老刘合作的成果。”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根据部门规定,林晚获得本周的‘最佳新人内容奖’。”

一阵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我站起来,微微鞠了一躬,脸颊滚烫。我看到了老刘赞许的点头,看到了其他同事复杂的眼神,也看到了陈姐平静的注视。

那一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职场的成就感。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数据、认可和一点点奖金构成的,沉甸甸的现实。

那篇 5000+ 的推文像一块敲门砖,为我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陈姐似乎看到了我身上某种潜藏的可能性。例会一结束,她就把我叫进了办公室。

“‘古籍年轻化’这个方向,可以深挖。”她开门见山,“接下来,把它做成一个系列专题。你来牵头。”

我脑子嗡地一下。牵头?我?

“我……我行吗?”我下意识地问,声音里带着自己都能察觉的虚。

“不行也得行。”陈姐的语气没有商量的余地,“团队成员我会帮你协调好,设计、运营、摄像各一个。下周一,我要看到你的整体策划案和人员分工表。”

幸福来得太突然,也太沉重。我晕乎乎地走出办公室,手里捏着一张写着三个名字的纸条。这就是我的团队了。

我成了项目负责人,一个管理着三个人的“小领导”。

起初,我充满了干劲。我把策划案做得尽善尽美,然后按照我的想法,把任务一项项分配下去:设计负责海报和条漫,运营负责渠道推广,摄像准备拍宣传短片。

我以为,只要我把指令下达到位,大家就会像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运转起来。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周三,设计小哥找到我,面露难色:“晚姐,你给的这个海报风格参考,太偏静态了,跟‘年轻化’的主题不太搭啊。”

我当时正被一个采访提纲搞得焦头烂额,想都没想就说:“先按我说的做,这个风格比较稳妥。”

周四,运营的妹子在群里 @我:“晚姐,推广文案还没给,渠道这边等着要呢。”

我一看文档,才发现自己忙忘了,赶紧道歉,手忙脚乱地开始写。

到了周五,原定要拍的短片脚本,因为我一直没空组织会议,连个雏形都没有。整个项目的进度,因为我的混乱,几乎陷入停滞。

团队的气氛变得很微妙。大家不再主动找我沟通,只是沉默地等待我的指令。我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墙,正在我和他们之间悄然竖起。

我焦头烂额,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力不从心”。

陈姐像在我身上装了雷达。周五下班前,她把我叫了过去。

“进度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