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那不是深度,那是书本。”她端起咖啡,热气模糊了她镜片后的眼神,“我刚转新媒体的时候,也跟你一样,总想把一篇稿子写成一篇论文,生怕别人觉得我没文化。结果,稿子发出去,数据惨不忍睹。后来我才想明白,”她喝了口咖啡,“新媒体的深度,不是你懂多少晦涩的理论,而是你能不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得连你妈都听得懂。把复杂变简单,才是真正的能力。”

她的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心里最混沌的角落。

“周五的选题会,你一起来参加吧。”她说完,端着咖啡转身离开。

我愣在原地,心跳如鼓。

核心选题会。我终于可以走进那扇门了。

周五,我提前半小时就坐进了会议室。看着一个个资深编辑陆续走进来,我紧张得手心冒汗。

会议开始,气氛严肃而高效。几个选题被提出,又被迅速否决。要么不够新颖,要么没有可操作性。

轮到我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我清了清嗓子,打开准备好的 PPT。

“我提的选题是,‘95 后译者,如何让古籍活起来’。”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有力:“我们总觉得古籍离年轻人很远,晦涩、枯燥。但现在,有一批 95 后甚至 00 后的年轻译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把《周易》和盲盒结合,用脱口秀的方式讲《山海经》,让这些古老的作品在年轻人中重新火起来。”

“我的想法是,找到这样一位有代表性的译者,做一期深度的人物专访。不只讲他的翻译工作,更要讲他作为‘年轻人’,如何理解和传播古籍。我们可以聊他的故事,他的困惑,他怎么看待那些‘不正经’的解读方式。这既有年轻人的故事性,又有古籍的文化内核。”

我说完,会议室里一片安静。我能感觉到陈姐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审视。

几秒钟后,负责文化板块的资深编辑老刘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这个想法不错。人物角度切入,比单纯讲书有意思。而且‘95 后’和‘古籍’,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很有反差感,有话题性。”

“可操作性强吗?能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吗?”运营的同事问。

“我做过初步调研,”我立刻回答,“B 站上有一个叫‘子非’的 up主,就是一名 95 后《诗经》译者,粉丝三十多万。他的视频风格就很活泼,我们可以尝试联系他。”

陈姐一直没说话。直到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她才看向我,嘴角似乎有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

“选题通过。”她做了最终决定,“林晚,你负责前期采访和故事部分的撰写。老刘,你来把关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你们两个合作完成。”

会议室的门在我身后关上,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后背都湿透了。但心里,却涌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激动。

这次,我不再是单打独斗。

和老刘的合作,让我学到了更多。他像一本活字典,总能在我写下的故事里,精准地补充上那些让内容“立得住”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点。而我,则负责把这些“硬知识”揉碎,用更生动、更有情感的笔触包裹起来。

我们花了整整一周时间,采访、写作、反复修改。推文发布的那个晚上,我几乎没合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