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那一晚,我几乎没睡。

接下来的三天,我像一个偏执的解剖学者,把“文化速评”近三个月的爆款文章扒了个底朝天。标题怎么取、开头怎么写、段落多长、配图风格、金句如何设置……我做了满满一本笔记。

周四,我拿着一份全新的热点清单,忐忑地敲开了陈姐办公室的门。

她头也没抬,“放那儿吧。”

我没动,鼓起勇气说:“陈姐,我……我想解释一下我的思路。”

她终于抬眼,目光里没什么情绪,“说。”

“我分析了最近的热点,发现用户对‘反常识’和‘个人成长’类话题很感兴趣。”我翻开清单,指着其中一条,“比如这条,‘年轻人读经典的 3 个误区’。我们可以从‘以为读完就是胜利’、‘迷信名家推荐’和‘用现代三观强行套用’这几个角度切入,纠正常见误区,提供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我一口气说完,紧张地看着她。

陈姐拿起清单,逐字逐句地看。时间仿佛凝固了。一分钟后,她拿起红笔,在我提的那条选题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你来写。”她说,“周五下班前,给我初稿。”

我几乎要跳起来,巨大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我连声道谢,转身跑出办公室,感觉脚下都踩着云。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撰写推文的机会。我不能搞砸。

我把自己关在工位上,两天没怎么说过话。我反复研究我的笔记,试图把那些爆款技巧和我深厚的文学功底结合起来。我要证明,我既有深度,也懂流量。

稿子写得很顺。我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开头,然后层层递进,分析那三个误区。每一个观点,我都引经据典,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讲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力求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周五下午,我怀着献宝的心情,把稿子发给了陈姐。

十分钟后,她的头像在企业微信上闪动起来。

“来我这儿一趟。”

我心里咯噔一下。

一进办公室,我就看到我的稿子被打印出来,上面布满红色的修改痕迹。

陈姐指着标题——“论青年阅读经典的认知偏差与路径修正”,问道:“林晚,你觉得,一个普通用户,刷朋友圈看到这个标题,他会点进来吗?”

我哑口无言。这个标题,确实更像我的毕业论文摘要。

“你的内容,写得很好,逻辑很清晰。”陈姐的语气意外地平静,“但新媒体写作,标题是那扇门。门都打不开,里面的东西再好,谁看?”

她把稿子推给我,“回去,想 10 个标题。然后,把文章里所有‘晦涩’的词,所有超过三行的长句子,全部改掉。我要的是说人话,不是掉书袋。”

那一刻,我所有的骄傲和自信都被击得粉碎。原来我引以为傲的“深度”,在陈姐眼里,只是“晦涩”。

我回到座位,看着那篇被批得体无完肤的稿子,感觉像被人当众扇了一耳光。同组的前辈路过,状似无意地瞟了一眼,然后和旁边的人低声说了句什么。我听不清,但那轻飘飘的眼神,比任何话语都伤人。

我咬着牙,删掉了那个“高大上”的标题,把稿子从头到尾改了一遍。所有学术名词都被换成大白话,所有长句都被打断成短句。稿子变得“轻”了,也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