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镇物流园的清晨,总裹着股柴油味。蓝色货车的引擎“突突”响着,张强踩着离合,把车倒到装卸区时,总觉得方向盘比平时沉了些。这辆车是他2011年开春从二手车市场淘的,车斗里还留着前车主的痕迹:几道浅浅的划痕,像是被鞋盒蹭出来的。他不知道,方向盘后面附着个魂魄,正透过挡风玻璃,盯着远处“利达鞋厂”的废墟——那是周德发,现在是这辆货车的“影子”。
林秀兰是张强的远房姑姑,晓星考上平城的大学后,她就跟着张强做鞋材批发。每天凌晨四点,她就提着保温桶来物流园,桶里装着熬好的小米粥,给张强和货车“加餐”。她总摸着货车的车头,絮絮叨叨:“老周,你以前跑业务时就爱喝小米粥,今天多喝点。”周德发在方向盘里“听”着,觉得引擎都暖了些,每次林秀兰上车整理货单,他就轻轻抖一下后视镜,让她能看清后面的路。
2013年的珠镇,开始拆旧厂房。原周记鞋厂的地块被圈了起来,蓝色的围挡上写着“珠光雅苑,均价八千”。林秀兰站在围挡外,看着挖掘机把老桂花树挖出来,移栽到旁边的绿化带里,突然就哭了。张强把车停在她旁边,劝道:“姑姑,咱们走吧,晓星还等着咱们送鞋材呢。”周德发在方向盘里“急”得不行,他想让林秀兰看看车斗里——昨天装货时,他特意让张强把一捆布料堆在靠近车门的地方,那布料的花纹,是当年晓星最喜欢的粉色小碎花。林秀兰果然注意到了,伸手摸了摸布料,眼泪掉在上面,洇开一小片:“老周,晓星小时候穿的裙子,就是这个花纹。”
那年夏天,晓星放暑假回来,带着台笔记本电脑,说要把“老周布鞋”的店做得更大。她在货车的车斗里支起个小桌子,对着电脑拍布鞋的照片。周德发就轻轻晃动车斗,让阳光刚好落在鞋面上——他记得晓星小时候学画画,总说“爸爸,阳光落在布上最好看”。有天晓星拍累了,靠在车斗里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个缝纫机零件,是从原鞋厂拆下来的,上面刻着“周记”二字。周德发看着那个零件,突然觉得引擎一阵发烫——那是他当年亲手刻的,给最常用的那台缝纫机做的标记,想着等鞋厂做大了,就给每台机器都刻上。
2015年的“双十一”,晓星的网店爆单了。林秀兰和张强连着熬了三个通宵,把布鞋打包好,堆在货车的车斗里。周德发“卯足了劲”,让货车跑起来比平时快了些,每次到快递点,快递员都说:“张师傅,你这车今天怎么这么利索。”晓星在车斗里清点包裹时,突然笑着说:“要是我爸在,肯定会说‘咱们的鞋,要让全国人都穿上’。”周德发在方向盘里“应”了一声——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从2003年开鞋厂那天起,就这么想,想让周记鞋厂的名字,被更多人知道。
2016年的夏天格外热,张强接到个紧急订单,要把一批鞋材送到平城的外贸公司。出发前,林秀兰把那个刻着“周记”的缝纫机零件用红绳系着,挂在货车的后视镜上,轻声说:“老周,路上小心,带着这个,就像你陪着我们一样。”周德发看着那个零件在风里晃,金属的光泽在阳光下闪着,心里踏实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