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林静闭上眼,用手指按压着鼻梁。无力感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将她淹没。她该怎么谈?告诉老师自己完全管不了十三岁的女儿?说丈夫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

午休时,她机械地吃着从家里带来的便当,手指不由自主地点开了手机上一个名为“小升初家长互助群”的微信群。这个群是几个月前赵磊推给她的,说“看看别人家怎么准备的”。群里每天信息爆炸,焦虑仿佛能透过屏幕溢出来。

今天大家正在讨论孩子的课外兴趣培养。一个妈妈说孩子学了五年钢琴毫无进展,要不要换个乐器试试。下面跟了一长串建议。

忽然,一个名为“徐阳”的群友发言了:“@王妈妈 其实不必太焦虑。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审美和坚持的品格,不在于掌握何种乐器或达到何种等级。孩子若已投入五年时间,中途放弃实在可惜。不妨换个老师或教学方法,而非直接否定之前的努力。”

这段话在一堆急功近利的建议中显得格外清醒平和。林静不由自主点开徐阳的头像——是一片宁静的海面。

下面有人问:“徐先生说得轻松,现在升学都要看证书的,没等级考试证书有什么用?”

徐阳回复:“证书固然是敲门砖,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长期发展更为重要。我见过太多被才艺班压垮的孩子,到了初中反而产生严重厌学情绪。平衡二字,最难把握。”

他的话让林静莫名感到一丝安慰。她鬼使神差地点开徐阳的微信资料,地区写着“曾留学英国”,个性签名是“静水深流”,竟与她名字中的“静”字不谋而合。

下午工作间隙,林静在群里发问:“请问大家有靠谱的硬笔书法老师推荐吗?孩子写字实在太潦草,老师多次批评了。”

很快有几个家长回复,但推荐的老师要么距离太远,要么收费高昂得令人咋舌。林静正失望时,一条私信跳了出来。

是徐阳。

“林女士您好,冒昧打扰。看到您在找书法老师,我恰好认识一位老先生,退休教师,传统功底扎实,收费也合理。如果您有兴趣,我可以推您联系方式。”

林静有些意外,连忙回复:“太感谢了!请问在哪个区域?怎么收费?”

“在老城区文昌阁附近。小班教学,一次两小时,一百五十元。比市面上那些连锁机构贵一点,但真正的一对一指导,效果很好。”

这个价格确实比林静预期的要低。她正犹豫着,对方又发来一条:“我女儿之前也在那里学,进步很明显。老先生人很好,不只是教写字,还讲很多传统文化,对孩子修养很有帮助。”

这句话打动了林静。小宇确实需要一些传统文化熏陶,而不只是机械地练字。

“那太好了,麻烦您推我一下老师的联系方式吧。真的太感谢了。”

“不客气。孩子教育不易,家长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徐阳回复得很快,接着发来一个名片,“这是李老师的微信,您加他时提我名字就行。”

就这样,林静和徐阳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聊天。起初只是围绕孩子教育,后来偶尔会延伸到工作和生活。徐阳说话总是很有分寸,但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关心。他自称经营一家小型文化公司,做艺术展览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