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林静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加班照,配文“又是一个人的深夜办公室”。徐阳很快发来消息:“这么晚还在工作?注意休息。”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林静莫名眼眶发热。赵磊从未在她加班时发过这样的消息,甚至有时她深夜回家,他已经睡下了,连盏灯都不会留。
“没办法,月底结账,总是忙的。”她回复。
“再忙也要记得吃晚饭。需要帮您点个外卖吗?我知道有家健康轻食不错。”
“不用不用,太麻烦您了。”
“不麻烦。照顾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家人还需要您呢。”
林静看着这句话,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家人还需要她?她感觉自己在家里更像是一个服务员,一个管家,而不是被需要的妻子和母亲。
与徐阳的聊天成了她灰暗生活中的一丝亮色。他总能精准地理解她的疲惫和委屈,说出来的话让她感觉被看见、被理解。与此同时,赵磊在家越发沉默,除了必要的事务性交流,几乎不与她说话。
某个周末晚上,林静尝试与赵磊沟通萌萌的学习问题。
“班主任又打电话了,说萌萌数学又没及格。这样下去,初中都成问题。”
赵磊眼睛没离开电视屏幕:“那你给她找个补习老师呗。”
“找老师不要钱吗?现在家教一小时就要两三百,咱们家哪来那么多闲钱?”林静忍不住提高了声音。
赵磊终于转过头,眉头紧锁:“那你让我怎么办?我也不会教初中数学。”
“我不是要你教!我是要你关心一下!这是你女儿的事!”
“我怎么不关心了?我不是说了找家教吗?钱的问题我想办法,行了吧?”赵磊语气不耐烦,拿起遥控器换了个台,明显不想继续这个话题。
林静站在原地,看着丈夫的后脑勺,感到一阵彻骨寒意。这就是她的婚姻,她的生活——一潭死水,扔块石头下去,连个回响都没有。
那天晚上,她罕见地失眠了。拿起手机,发现徐阳在十分钟前发来消息:“睡了吗?今天看到一幅画,莫名觉得您会喜欢。”附着一张宁静的山水画图片。
“还没。画很美,让人心安。”她回复。
“就知道您会喜欢。这么晚还没睡,是有什么心事吗?”
林静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出了实话:“和孩子爸吵了几句,为孩子的教育问题。”
对话框上方显示“对方正在输入…”,持续了好一会儿。
“教育理念不合是常事。但您为家庭的付出,孩子长大后会明白的。有时候男人不善于表达,但心里是知道的。”
这句话让林静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她多么希望赵磊能有徐阳十分之一的善解人意。
“但愿吧。只是有时候觉得很累,看不到头。”
“我理解。如果您需要倾诉,我随时都在。至少作为旁观者,我能客观地听您说说。”
就这样,林静开始向徐阳倾诉她的烦恼和压力。他总是耐心倾听,适时给予安慰和建议。他从不越界,但总能让她感觉好受一些。
三周后的一天,徐阳在聊天中看似无意地提起:“最近我们公司参与的一个文化项目,有个内部小额投资名额,回报率还不错。我想到您之前提过经济压力大,不知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