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她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用手掌压成圆饼,放进烧热的铁锅里。没一会儿,糍粑的香味就飘了出来,外皮慢慢变成金黄,红糖融化在饼上,冒着细小的糖泡。王秀莲闻着香味,忍不住问:“晚丫头,这得卖多少钱一个啊?”

“两文钱一个,甜口的贵点,大家也能接受。”苏晚把煎好的糍粑盛出来,递了一个给王秀莲,“娘你尝尝。”

王秀莲咬了一口,眼睛都眯起来了:“甜糯糯的,比镇上糕点铺的桂花糕还好吃!”

除了红糖糍粑,苏晚还琢磨着做桂花糕。可这时候没新鲜桂花,她想起前几天上山看到的野蜜花,香味和桂花有点像,就拉着沈砚去摘了一篮子,晒干后用糖腌了,和着面粉、糯米粉蒸成糕。蒸好的桂花糕透着淡淡的花香,切成长方块,用油纸一包,看着就精致。

接下来几天,沈老实和沈砚每天都推着独轮车去镇上摆摊。苏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做吃食,王秀莲帮着洗食材、揉面,有时候还会提前把灶火生好。一开始,红糖糍粑和桂花糕每天各做三十个,不到晌午就卖光,后来苏晚加了量,还是供不应求。

有天傍晚,沈砚和沈老实回来时,还带了个穿蓝布衫的妇人。那妇人是镇上张记布庄的老板娘,说她女儿吃了红糖糍粑,天天吵着要,想问问能不能每天给布庄留十个,她按三文钱一个买。

“三文钱不用,就按两文,我每天让沈砚给您送过去。”苏晚笑着应了,心里却亮堂起来——这就是固定客户啊,要是能多几个这样的主顾,生意就更稳了。

从那以后,苏晚每天都会单独留出一部分吃食,让沈砚给镇上的几家铺子送过去。布庄、药铺、书铺,慢慢都成了固定客户,每天的收入也从几十文涨到了一百多文。

沈家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沈老实先买了头小猪仔,养在院子的角落里,王秀莲扯了块蓝布,给苏晚做了件新衣裳,沈砚也终于能买得起新的宣纸,不用再在旧纸上反复写字了。

这天晚上,一家人坐在院里乘凉,王秀莲给苏晚扇着蒲扇:“晚丫头,你说咱们要是一直这么摆摊,也不是办法,天越来越冷了,风吹日晒的,你和沈砚、他爹都遭罪。”

苏晚正想着这事呢,当即点头:“娘说得对,我想在镇上开个小铺子,专门卖咱们的吃食,这样既不用风吹日晒,还能多做些品种。”

沈砚放下手里的书:“我觉得可行,就是找铺子得花点心思,位置要好,租金还不能太贵。”

“我明天去镇上问问书铺的掌柜,他在镇上待了几十年,肯定知道哪里有合适的铺子。”沈老实接口道,手里的烟袋锅子“吧嗒”响了一声,“咱们现在有积蓄,开个小铺子没问题。”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一家人还在商量着开铺子的事。苏晚看着院里的小猪仔拱着食,看着沈砚温温柔柔的侧脸,看着公婆眼里的期待,突然觉得,穿越到这个穷家,或许是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有疼她的公婆,有护她的丈夫,还有能让她施展本事的手艺,这样的日子,比在现代孤零零当博主,暖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