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四章 开起“晚食记”,开业即爆火

沈砚果然没说错,书铺的李掌柜是个热心人,听说沈家要开铺子,当即拍着胸脯说帮着留意。没几天,李掌柜就捎信来,说主街上有个小铺子要转租,原先是卖针线的,因着掌柜的要去投奔儿子,租金给得便宜,一个月只要二百文。

沈砚特意抽了半天时间,带着苏晚去看铺子。铺子不大,也就两间房的大小,前屋能摆两张桌子,后屋能当储物间,门口正好对着街,人流量大,旁边就是个茶馆,来往的人多。

“这地方好!”苏晚一眼就相中了,“前屋卖吃食,后屋做准备,门口还能摆个小摊子,多好。”

沈砚也觉得合适,当天就跟原掌柜签了转租契书,又用攒下的银子买了两张旧桌子、几条长凳,还打了个新的木柜台,刷上了桐油,看着亮堂堂的。王秀莲和沈老实也来帮忙,王秀莲用碎布拼了块桌布,沈老实把铺子的窗户修了修,换上了新的窗纸。

铺子得有个名字,一家人商量了半天。沈砚说叫“苏家食铺”,王秀莲觉得太普通;沈老实说叫“沈家小吃”,苏晚又觉得少了点特色。最后还是苏晚拍板:“叫‘晚食记’吧,我的名字里有个‘晚’,也寓意着咱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晚食记,好!”沈砚笑着点头,还亲手写了块牌匾,用红漆描了字,挂在铺子门口,看着就喜庆。

开业那天,苏晚特意起了个大早,准备了好些新品:酱香饼、葱油饼、酸梅汤,还搞了个“开业大酬宾”——买两个饼送一碗酸梅汤。王秀莲和沈老实提前去镇上喊了些老主顾,沈砚也请了书铺的李掌柜和几个相熟的举子来捧场。

刚把东西摆好,就有客人上门了。第一个来的是之前常买红薯叶饼的挑夫张大哥,一进门就笑着说:“沈嫂子,听说你开铺子了,我特意来捧个场!”他买了两个酱香饼,喝着送的酸梅汤,连说“够味”。

没过多久,铺子里就坐满了人。酱香饼外酥里嫩,刷的酱料是苏晚用黄豆酱、芝麻酱和香料熬的,咸香适口;葱油饼层层起酥,咬一口全是葱香;酸梅汤是用乌梅、山楂和甘草熬的,冰镇过(苏晚提前在井里泡了大半天),喝着酸甜解暑。

有个穿绸缎的老爷,本来是去隔壁茶馆喝茶的,闻着香味进来,尝了块酱香饼,当即让随从打包了十个,说要带回去给家里的小孙子吃。还有几个姑娘,围着酸梅汤的坛子,你一碗我一碗,说比镇上的糖水铺还好喝。

苏晚和王秀莲在后屋忙着做饼,沈老实和临时雇的两个帮工在前屋招呼客人,连沈砚都放下了书,帮忙算账、递东西。从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铺子里就没断过人,苏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看着沈老实手里沉甸甸的银子,嘴角就合不拢。

“晚丫头,你猜猜今天赚了多少?”沈老实把银子倒在桌上,有碎银有铜钱,堆了一小堆。

苏晚笑着摇头,王秀莲已经凑过来数了:“足足二两银子!比咱们摆摊一个月赚的还多!”

二两银子,在这小地方够普通人家过两个月了。沈砚把银子分成三份,一份留着当铺子里的周转钱,一份存起来,还有一份,他递给苏晚:“你辛苦这么久,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