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很多次了,沈家技艺传内不传外,更不商业化。”沈纪云冷冷打断。
“哎呀,您这思想太保守了。”赵老板摇头,“现在是什么时代了?非遗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您看您这儿,条件简陋,窑炉还是半世纪的的老古董。我们投资之后,全是现代化设备,温度控制精准到度,湿度...”
“赵老板!”沈纪云提高声音,“冰裂纹不是流水线产品,它的灵魂就在于那些不可控的因素。现代化设备固然好,但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生命!”
赵老板笑容不变,眼神却冷了下来:“沈老师,据我所知,您已经三年没有烧出过满意的冰裂纹了。而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四周,“您这作坊,还能维持多久呢?听说上月的电费还是邻里凑钱交的?”
沈愈握紧了拳头,刚要开口,被祖父用眼神制止。
“沈家的事,不劳赵老板费心。”沈纪云语气平静却坚定,“请回吧。”
赵老板耸耸肩,留下名片:“改变主意了随时联系。不过要快,我的耐心有限。”
一行人走后,工作室陷入沉寂。沈愈看着祖父佝偻的背影,突然意识到作坊的困境远比表面看起来严重。
“爷爷,他说的是真的吗?我们的经济状况...”
沈纪云摆摆手:“别听他胡说。专心研究你的。”但老人躲闪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那晚,沈愈失眠了。他想起北京的工作机会,想起祖父的病情,想起沈家技艺面临的困境。凌晨时分,他悄悄起身,来到工作室,继续研究那张意外发现的纸片。
根据符号的规律,他尝试解读其中的含义。渐渐地,他发现这些符号似乎与材料的产地、采集时节、加工方法有关。比如标有特定符号的紫金土,必须来自南山阳坡,冬至前后采集,经过三次淘洗...
难道这就是祖父说的“真名”?不是玄学,而是古人记录材料特性的特殊方式?
天亮时分,沈愈带着兴奋和困惑,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林教授您好,我是沈愈,去年在美院听过您的讲座...有个关于传统工艺符号的问题想请教您...”
3 秘釉
林教授的研究所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旁,白墙黑瓦,与周围水乡景致融为一体。沈愈带着那张神秘纸片,乘早班高铁前往请教。
“这些符号非常罕见!”林教授戴着白手套,小心地用放大镜观察纸片,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我在多个古窑址考察中见过类似标记,但一直无法破译。你这是从哪里得到的?”
沈愈简要说明了发现过程。林教授连连点头:“这就对了!宋代以来,许多制瓷世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录系统,外人看来如同天书,实则包含了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她指向其中一个符号:“看这个,像不像火焰的形状?在我的研究中,这通常代表需要特定火候处理的材料。”又指另一个,“这个水滴状的符号,可能意味着需要水萃处理的原料。”
沈愈茅塞顿开:“所以这不是密码,而是一套形象化的工艺指示?”
“正是!”林教授兴奋地站起来,在书架间翻找,抽出一本厚重图录,“你看这些出土瓷片上的标记,虽然形式不同,但理念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