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上午,二人沉浸在符号解读中。沈愈带来的纸片上的符号逐渐被破译,揭示出一套极其复杂的材料处理工艺。
“令人惊叹的是古人对材料特性的把握。”林教授感慨道,“你看这条关于紫金土的记录:‘南山阳坡,冬至采之,淘三遍,曝七日,春分研磨’...现代研究证明,冬至时节的土壤微生物活动最低,金属元素分布最均匀,确实是最佳采集期。”
沈愈突然想起祖父的话——“现在的材料变了”。或许不是材料本身变了,而是人们处理材料的方式变了,不再遵循自然规律。
告别时,林教授郑重地说:“小沈,这份资料极其珍贵,可能是解开许多古代工艺秘密的钥匙。我建议你不要轻易外传。如今有不少人打着传承的旗号,实则想商业化利用这些传统技艺。”
回程高铁上,沈愈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思绪万千。他意识到,沈家冰裂纹的秘密不仅在于配方,更在于一整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现代工艺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传统工艺尊重材料的自然特性,愿意等待最佳时机。
这种等待,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多么奢侈。
回到家中,已是夜幕低垂。工作室亮着暖黄的灯光,沈纪云正在灯下仔细称量釉料。每称一种,都要凝神观察良久,甚至凑近嗅闻,仿佛在与材料对话。
“回来了?”老人头也不抬,“林教授怎么说?”
沈愈惊讶祖父如何得知自己的去向,转念一想,在这个小镇上,恐怕没什么能瞒过老人。他将林教授的解读一一道来。
沈纪云听完,沉默良久,终于放下手中的料匙:“看来是时候带你去个地方了。”
老人领着沈愈走出工作室,来到后院一口古井旁。这口井与日常用水的那口不同,井口较小,用青石砌成,上面刻着模糊的符文。
“这是沈家秘井,据说开凿于明代,只有在制备特殊釉料时才使用。”沈纪云打起一桶水,“尝尝看。”
井水清冽,带着一丝奇特的甘甜,完全没有前井那股化学品味。
“这口井的水为什么不一样?”
“地质结构不同。”沈纪云指向远方朦胧的山峦,“这口井的水来自西山地下水系,没有受到化工厂影响。而且...”他顿了顿,“井壁镶嵌了一种特殊矿石,能改善水质。祖上称之为‘灵石’。”
沈愈探头向下望,果然看到井壁深处隐约闪着微光。
回到工作室,沈纪云从锁着的柜子里取出几个陶罐,标签上写着古怪的名称:“七星草灰”、“冬至露水”、“三春梅花”...
“这些是按照古法准备的原料。”老人解释道,“七星草是西山特有植物,必须在七月七采摘烧灰。冬至露水是冬至那日清晨采集的露珠。三春梅花则是三年生的梅树开花时采集...”
沈愈忽然明白了那些符号的真正含义——它不仅记录了处理方法,更指定了材料的最佳状态和采集时机。这是一种将自然韵律融入工艺的智慧。
祖孙二人开始按照破译出的古法制备釉料。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精确。沈愈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工匠精神”。
深夜,当最后一料釉制备完成时,沈纪云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沈愈慌忙扶住祖父,触手处却感到一片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