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银行门口排起的长队从天亮等到天黑,人们抱着银行卡和存折,想把里面的钱取出来。ATM机早就空了,屏幕上显示着“余额不足”的提示,工作人员隔着铁门喊“没钱了,真的没钱了”,却挡不住疯狂的人群。有人用石头砸银行的玻璃,有人翻过铁门冲进营业厅,翻找着柜台里的现金,最后只找到几张散落的零钱。

到了第七天,最后一家银行挂出“停止兑付”的牌子。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曾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他抱着一捆捆现金站在马路上,把钱扔在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着,嘴里骂着:“这破钱有什么用?能换吃的吗?能换喝的吗?”现金被车轮碾过,被行人踩过,很快变得肮脏不堪,成了没人要的废纸。

货币体系的崩溃,让人们彻底陷入了混乱。曾经的财富变得一文不值,手里的现金还不如一块面包有用。有人用钻戒换了一袋米,有人用名牌手表换了一瓶水,有人甚至把家里的黄金首饰拿出来,只为了换一盒感冒药。

混乱中,人们终于发现了消失者的共性:0到25岁的年轻人占了七成,剩下的全是贫困者。这个发现并没带来丝毫安慰,反而让更多人陷入了恐惧。谁也不知道下一次“蒸发”会不会到来,也不知道下一次的规则是什么。

中年人们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看着眼角的皱纹和鬓角的白发,开始算着家里的总开销。如果下一次的规则是“累计花费超过50万”,那自己会不会消失?他们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消失于世会比明天的太阳来得更早。

有钱人躲在自己的别墅里,雇佣了保镖,囤积了大量的物资,时时刻刻观察着外面世界的变化。可他们还是会在夜里惊醒,悄悄走到家人的房间门口,听着里面的呼吸声,确认家人是否还在身边。他们知道,财富在未知的灾难面前,脆弱得像一张纸。

可日子一天天过,新的消失者再也没出现。恐慌慢慢平息了一些,人们开始试着捡起生活的碎片。有人在废弃的农田里种起了蔬菜,有人在倒闭的工厂里找能用的工具,有人在空荡的小区里组成了小团体,互相帮忙,互相照应。

就在人们以为灾难已经过去,生活能慢慢恢复正常时,更严峻的问题砸了过来——青年人口没了,金融体系崩塌了,人类传承出现了断层。

青年人是整个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他们是工厂里的主力军,是学校里的学生,是科研领域的新生力量,是人类的未来。可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消失了,工厂没人运转,学校没人上课,科研项目停摆,连农业生产都成了问题。

人类文明像是被一把刀拦腰斩断,剩下的人站在断口处,看着眼前的废墟——倒塌的高楼,废弃的工厂,空荡的街道,还有那些因为缺乏照顾而枯萎的农田。他们第一次尝到了“绝望”的滋味,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也不知道人类能不能撑下去。

绝望是滋生暴力的温床。当生存成了唯一的目标,道德和法律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第一个撬开超市门的人,是一个叫王强的农民工。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看着超市里空荡的货架,本来只是想找袋米填饱肚子。可当他看到别人疯抢着剩下的几瓶水时,也跟着抢了几桶油,塞进怀里。他知道这样不对,可饥饿和恐惧让他失去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