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苏晚星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不仅因为对方出乎意料的年轻俊朗,更是因为他那种人泥合一、极致专注的状态所散发出的一种强大磁场。

演示结束,是自由提问环节。几个学生提问后,苏晚星深吸一口气,举起手,用流利的中文开口,声音清晰:“江先生您好,我是苏晚星。刚才看到您的作品《霁》,以及您拉坯时对泥土形态的控制,我深受启发。我有一个关于釉料的问题想请教:在《霁》那样复杂的立体肌理上,您是如何控制‘天青釉’的流动性和厚薄度,才能让最终发色既通透均匀,又能完美凸显雕塑的层次细节,而不至于淹没形态本身?”

这个问题相当专业,触及到了材料学与艺术表达的交叉点,瞬间让许多外国学生面露困惑,却也引起了在场几位老师的兴趣。

一直神色清淡的江以辰,终于抬起了头。他的目光掠过众人,精准地找到了提问的苏晚星。那是一双极为好看的眼,瞳仁墨黑,目光沉静,带着一种沉浸在手艺世界中的冷冽和纯粹。

他似乎有些意外提问者是个如此年轻的东方女孩,并且问在了点子上。他看向她,简短地回答:“预处理坯体,调整釉料配方中的铝硅比例,以及,”他微微顿了一下,补充道,“对窑火温度的精确控制。差一度,颜色和质感都会不同。”

他的声音低沉悦耳,带着一种南方口音特有的柔和调子,但语气却十分简洁,没有多余一个字。

尽管回答简短,苏晚星却瞬间领悟了其中的关键,眼神一亮,下意识地点头:“我明白了,是坯釉结合性和烧成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谢谢您!”

江以辰微微颔首,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或许不到半秒,便移开,继续回答其他人的问题。但这短暂的、专业的交流,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小石子,在苏晚星心里漾开了涟漪。她感觉到,这个看似清冷疏离的男人,技艺之下蕴藏着深不见底的能量。

工作坊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苏晚星还想再找机会深入交流,却看到江以辰已和主办方的负责人低声交谈着,迅速离开了教室,只留下一个清挺的背影。

她站在原地,内心某种情绪却在汹涌澎湃。她立刻拿出手机,急切地搜索关于“Jiang Yichen”的一切。信息不多,但零散的报道和行业内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形象:年轻一代顶尖的陶瓷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位于中国南方瓷都景德镇,作品极少,却件件天价,被誉为“人间釉色”。外媒则常用“Ice & Fire”来形容他——外表如冰,作品却燃烧着极致的情感与力量。

一个念头如同破土的春笋,再也无法抑制。

她要回国。 要去景德镇。 要去他的“辰窑”。 她要亲眼看看,是怎样的水土和炉火,孕育出了他和他的艺术。

伦敦的雨又开始淅淅沥沥地落下,苏晚星握着手机,望向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而充满期待的光芒。那段遥远的、带着釉火温度的南方之旅,似乎已然在她眼前展开了朦胧而诱人的画卷。

2 南风知意·工作室里的专属偏爱

景德镇的初夏,空气里弥漫着瓷土和釉料特有的湿润气息,与伦敦的阴郁截然不同。苏晚星拖着行李箱,踏着青石板路,按照网上零星的线索,终于在一条巷弄深处找到了那扇毫不起眼的木门。门楣上挂着一块小小的原木牌匾,上面只有两个朴素的手刻字:“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