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王御史压低声音:"这案子的当事人与李大人的亲信有关。谁敢查,就是与李大人作对。"
李明若有所思。他明白,这是官场的潜规则。但他也知道,如果放任不管,受害的将是普通百姓。
"我明白了。"李明表面答应,心中却已有了决定。
当晚,李明回到家中,翻阅笔记本,记录下今天的见闻和思考。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还是坚持原则,为民请命?这个选择,将决定他在这个时代的命运。
窗外,长安城的灯火渐次熄灭,但李明的房间依然亮着。他正在思考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推动这桩案件的调查。这不仅是为百姓讨回公道,也是他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
## 第3章 初露锋芒
李明决定暗中调查那起贪污案。他利用御史台的职权,调阅相关案卷,同时私下走访案件涉及的地区,收集证据。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他必须小心谨慎,避免打草惊蛇。
一周后,李明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这起案件确实涉及李林甫的一位亲信,而且贪污金额巨大,受害者众多。李明知道,如果直接上奏,很可能会被李林甫压下,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他需要一个巧妙的策略。
这天,李明在御史台例行会议上,提出了一个看似无关的建议:"诸位大人,近来各地贪污案件频发,我认为应当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建议设立一个特别调查组,专门处理重大贪污案件。"
这个提议引起了争议。有人支持,认为这是整肃吏治的好办法;有人反对,担心会得罪权贵。争论中,李林甫的一位心腹站了出来:"李御史此议虽好,但恐怕会扰乱朝政,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王大人此言差矣。"李明不卑不亢地回应,"贪污腐败才是真正扰乱朝政的因素。若不及时制止,恐怕会酿成大祸。"
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但李明的提议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特别是那些正直的官员。
会议结束后,一位年长的官员走到李明身边:"李御史,我是张九龄。你的提议很有见地。"
李明惊讶地看着这位前宰相,没想到会得到他的赏识。
"张大人过奖了。"
张九龄微微一笑:"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你要知道,在官场上,光有想法还不够。要学会策略,知道何时进,何时退。"
李明点头:"学生明白。"
"那桩贪污案,你有什么看法?"张九龄突然问道。
李明心中一惊,没想到张九龄会直接提起此事。他谨慎地回答:"案情重大,应当彻查。但牵涉甚广,需要谨慎处理。"
张九龄点点头:"说得对。这案子确实棘手,但也不能就此搁置。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李明思考片刻,说道:"或许可以借陛下巡视之机,将案情呈上。这样既避开了朝中阻力,又能让陛下直接了解情况。"
张九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主意。陛下下个月确实要巡视东都,这是个好机会。"
两人又交谈了一会儿,张九龄对李明的见识和胆识更加欣赏。临别时,他拍拍李明的肩膀:"年轻人,好好干。大唐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