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勘探结束后,老陈跟着队里出了沙漠。他站在沙漠边缘,回头望了一眼,只见远处的沙丘在夕阳下泛着光,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他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跟这片沙漠有了某种联系——它虽然荒凉、凶险,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再靠近它,了解它。
从那以后,老陈就跟塔克拉玛干结下了缘。他跟着勘探队一次次进沙漠,从实习生变成了技术员,又从技术员变成了队长。队里的装备越来越先进,二手越野车换成了性能更好的沙漠车,补丁帐篷换成了防风防潮的专业帐篷,GPS也从一台变成了每人一台,还配备了卫星电话,可老陈还是习惯在晚上扎营时,在帐篷外点起一盏马灯——他说,这灯亮着,心里就踏实。
2008年,老陈带队承担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的地质监测任务。沙漠公路是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公路,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全长522公里,像一条黑色的巨龙,横亘在“死亡之海”上。老陈他们的任务,就是监测公路沿线的地质变化,防止流沙掩埋公路。
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要沿着公路巡查,早上出发,晚上才能回到营地。公路两旁的沙丘一直在移动,有时候前一天刚清理过的流沙,第二天就又堆在了公路上。老陈带着队员们,用芦苇杆扎成方格,铺在沙丘上,固定流沙。这项工作枯燥又辛苦,每天要在太阳下晒十几个小时,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裂得出血,可没人抱怨——他们知道,这条公路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是无数人用汗水和心血建成的,他们必须守护好它。
有次巡查时,老陈发现一段公路的路基出现了裂缝,他赶紧用卫星电话联系指挥部,然后带着队员们在裂缝周围设置警示标志。那天晚上,下起了罕见的沙漠暴雨,雨水冲刷着路基,裂缝越来越大。老陈和队员们冒着雨,用沙袋堵住裂缝,一直忙到凌晨,才把险情控制住。第二天早上,指挥部派来的工程队赶到时,看到老陈他们浑身湿透,脸上满是泥污,却还在忙着清理路基周围的积水,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老陈在沙漠公路沿线待了三年,看着公路两旁的芦苇方格越来越多,沙丘移动的速度越来越慢,心里满是成就感。有次他遇到一对自驾穿越沙漠的夫妻,妻子兴奋地跟他说:“师傅,你们太厉害了,在这么大的沙漠里修出这么好的路,还把它守护得这么好,我们从内地过来,走这条路,一点都不觉得害怕。”老陈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你们能安全地穿过沙漠,我们再辛苦也值了。”
2015年,老陈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也白了大半,可他还是坚持要进沙漠。那次的任务是勘探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地下水资源。队里的年轻队员劝他:“陈队,您年纪大了,就在营地等着我们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老陈却摇了摇头:“不行,我得跟你们一起去,我熟悉沙漠的脾气,万一遇到危险,还能帮上点忙。”
他们坐着沙漠车,往沙漠深处开了三天,才到达目的地。这里的沙丘比边缘的更高、更陡,手机没有信号,卫星电话也只能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联系上指挥部。老陈带着队员们,每天背着勘探设备,在沙丘间穿行,寻找地下水的踪迹。有天早上,年轻队员小李突然发起了高烧,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老陈赶紧让小李躺在帐篷里休息,然后从背包里掏出退烧药给小李吃。他坐在小李身边,给小李盖好被子,说:“别担心,等你好点了,我们再继续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