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死地盯着门口,手心全是汗。昏黄的灯光下,门口的地面上,渐渐映出一个影子——一个穿着长裙的女人的影子,长发披散着,拖在地上。
脚步声停在了门口。
我能感觉到有双眼睛在盯着我,冰冷的,带着无尽的哀怨。
“你是谁?”我用尽力气,才挤出这三个字,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没有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个细细的声音响起,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或许是因为她的声音里带着的那种绝望,或许是因为外婆日记里的那些字,或许……是因为我知道,我不能走了。
我站起身,一步步朝着门口走去。昏黄的灯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和门口那个影子重叠在一起。
“我带你去找回家的路。”我说。
第二章 红嫁衣
那夜之后,院子里的哭声就停了。
我没有走,也没有打开东厢房的门。只是每天傍晚,会在槐树下摆上一碗清水,一碟点心。张婆婆来看过我一次,见我没走,只是叹了口气,留下一捆香烛就走了。
《槐阴记》里的日记断断续续,我翻来覆去地看,总算拼凑出些线索。外婆年轻时叫沈玉书,日记里的“她”叫晚晴,是个唱戏的姑娘,民国二十三年春天来镇上演出,不知怎么就滞留在了老宅,然后就……死了。
至于晚晴是怎么死的,外婆没写。只说爹要烧了她,想必是不待见这个来路不明的姑娘。而那个“槐仙”,更像是个模糊的符号,外婆说它显灵,却没写它是什么样子。
这天下午,我正在整理外婆的旧物,想找找有没有关于晚晴的更多线索,忽然听见院门口传来“哗啦”一声响。出去一看,是院门口的灯笼被风吹倒了,灯笼纸破了个大口子,里面的蜡烛滚在地上,已经灭了。
捡起灯笼时,发现灯笼杆上缠着些黑色的线,像是头发。我心里一紧,赶紧把线扯掉,扔进了垃圾桶。
回到西厢房,继续翻找。在一个旧衣柜的夹层里,摸到了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个红木盒子,巴掌大小,上面雕着缠枝莲纹。
打开盒子,里面铺着块暗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放着一支银簪,簪头是朵梅花,做工很精致。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两个年轻姑娘,一个穿着学生装,梳着齐耳短发,是年轻时的外婆;另一个穿着旗袍,烫着卷发,眉眼弯弯,笑得很好看。
想必这就是晚晴了。
我拿着照片看了半天,忽然发现照片背面有字,是用铅笔写的,很轻:“赠玉书,晚晴。民国二十三年,春。”
原来她们是朋友。
正看得出神,窗外忽然飘过一片阴影,快得像一阵风。我抬头往窗外看,什么也没有,只有老槐树的叶子在摇晃。
傍晚的时候,天又开始下雨,比上次更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上,噼啪作响。我想起张婆婆的话,赶紧去点院门口的灯笼。可这次,无论怎么点,蜡烛就是不着,明明火柴是亮的,一靠近灯笼就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