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弹出密密麻麻的死亡名单,最小年龄栏填着「2岁7个月」。沈昭突然暴起砸向键盘,被迅速赶到的警察反扣手腕压在地上。他昂贵的西装蹭过我鞋尖,金丝眼镜在混乱中碎裂。
「你知道为什么自检模块必须用康乃馨触发吗?」我蹲在他耳边轻语,「我妈病危时说过,花粉过敏的顾承若肯送她一束花,就同意我们结婚。」
他瞳孔里倒映出顾承正冲破警戒线的身影,而我已转身淹没在人海。
第三章 误诊率背后的尸骸
回到临时租住的公寓,我拉上所有窗帘,将自己沉浸在黑暗中。电视上正在循环播放CES展会的混乱场面,媒体已经给事件贴上了“年度最大科技丑闻”的标签。
但我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沈氏的律师团队已经开始行动,试图将这一切描绘成“前雇员因个人恩怨进行的诽谤”。我冷笑一声,关掉电视,打开笔记本电脑。
深入沈氏数据库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前世,我花了三年时间才找到足够的证据,而现在,我必须在数周内完成这一切。幸运的是,带着未来的记忆,我知道从哪里寻找突破口。
我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绕过一层又一层防火墙。沈氏的系统安全且复杂,但我了解它的每一个弱点——毕竟,其中许多安全协议原本就是我设计的。
凌晨三点,我终于突破了最后一道防线,进入了沈氏医疗的核心数据库。眼前的画面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数以万计的档案被标记为“已删除”,但在我特制的数据恢复程序下,它们正一点点重新浮现。儿童病历、罕见病报告、实验性治疗方案...每一份文件背后,都是一个被牺牲的生命。
我尤其注意到一批标注着“特殊处理”的文件。这些患者都曾参与沈氏所谓的“创新疗法”,却在治疗后不久离世。他们的死亡证明被巧妙地修改,掩盖了治疗过程中的失误和系统性的误诊。
其中一份档案让我停下了动作——林媛,我的母亲。
她的病历显示,三年前在接受沈氏医疗的AI诊断后,被错误地判断为低风险病症,导致治疗延误。当我试图调取更多信息时,系统突然发出警报。
有人正在追踪我的入侵。
我立即启动反追踪程序,同时快速下载关键证据。数据传送至87%时,我的系统发出紧急警报——追踪者技术高超,几乎就要定位到我的位置。
毫不犹豫,我断开了连接,清除了所有访问记录。心跳如鼓,但我嘴角却扬起一丝笑意。足够了一—我已经拿到了需要的东西。
第二天清晨,门铃突然响起。我从猫眼看出去,意外地发现顾承站在门外,手中拿着一束白色康乃馨。
“晚晚,我知道你在里面。”他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带着一丝疲惫,“我们需要谈谈。”
我沉默片刻,最终打开了门。顾承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消瘦了许多,眼下的黑眼圈透露着他最近的处境。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问,没有请他进来的意思。
顾承苦笑了一下:“你忘了?我们曾经一起设计过追踪算法。”他举起手中的花,“我可以进来吗?”
我犹豫了一下,侧身让他进入公寓。他环顾四周,注意到窗帘全部紧闭,桌子上散落着各种电子设备和纸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