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此过了半月,秋意愈浓,院中杂草已被他清理干净,露出了青石铺就的小径。镇上送来整理的旧籍堆了半个屋子,他白日里便埋头其中,偶尔出门买些米粮,与镇上人渐渐熟络起来。

从街坊口中,他得知这柳宅确实有些奇异之处。有人说夜半常闻笛声,有人说曾见白影绕梅而舞,更有人说十多年前有个女子在此投井自尽,冤魂不散。但这些传言多是耳食之谈,无人亲眼所见,久而久之,也就无人当真了。

只有米铺的赵老板说得恳切:“我小时候贪玩,翻墙进去摘梅子,那日明明晴空万里,忽然就起了大风,梅花瓣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吓得我赶紧跑了。那梅树啊,肯定有灵性!”

沈砚秋听后只是笑笑,不置可否。他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乱世之中行走千里,见过的奇事异闻也不少,知道这世间并非圣贤书中所言那般简单。

这夜雨势渐大,敲打的窗棂噼啪作响。沈砚秋正读着《左传》,忽闻笛声又起,比往日更显哀婉凄楚,如泣如诉,竟与雨声交织成一片悲音。他再按捺不住,披了蓑衣,执着油伞,提起油灯,小心翼翼的绕到后院。

古梅在雨中静立,枝影摇曳如鬼魅。沈砚秋屏息凝神,渐渐辨出树影中立着一个白衣女子。

那女子素裙及地,乌发如瀑,发间别着一朵半开的白梅。她手执一管竹笛,指尖轻按,眸中似盛着秋水,在雨夜里泛着微光。油灯晃过她侧脸时,沈砚秋瞥见她耳尖有几缕银白细毛,若隐若现。雨水竟不能触及她分毫。

他心中一惊,脚步微响,那女子顿时察觉,笛声骤停。

四目相对,沈砚秋只见她面色苍白如月,容貌清丽非凡,不似凡人。他想起《山海经》中“狐善幻化,亦有仁心”的记载,又忆起老先生提及此宅“有些年头”,心下明白了七八分。

“先生深夜寻我,可是扰了清修?”女子先开口,声音轻软如风中棉絮,却无半分怯意。

沈砚秋拱手施礼:“在下沈砚秋,借居于此。连日来闻姑娘笛声动人,特来拜会。只是姑娘既居此宅,为何从不见人提及?”

女子垂眸,指尖轻抚梅枝,动作温柔如抚爱侣。“我名苏凝霜,本是山中白狐,百年前遭猎人追捕,坠于这梅树下,伤重垂危。幸得每日晨间梅露滴入伤口,续我性命,故而在此修行守护。”她抬眼望向沈砚秋,眸中水光潋滟,“如今这树,却要遭劫了。”

3 忠魂梅影溯前朝

沈砚秋闻言心中一紧,连忙追问其中缘由。苏凝霜眸光微黯,素手轻抚梅枝,将原委娓娓道来。

原来镇上有个劣绅名叫张万霖,近日听闻巡盐御史将途经甪里,便想借机讨好权贵。他计划建造一座奢华戏台,见院中古梅枝干虬曲,木质坚密,竟起了贪念,想将其砍伐作为戏台的装饰。昨日已差遣心腹家丁四处寻访上好的伐木工具,招募壮丁,扬言三日内便要来伐树取材。

"这张万霖究竟是何许人?竟敢如此肆意妄为?"沈砚秋蹙眉问道,语气中已带了几分怒意。

苏凝霜轻叹一声:"他是镇上首富,捐了个监生功名,与官府往来密切。这些年来欺压乡里,无恶不作。其实三年前他就想砍了这株梅树,好将柳宅的地界一并吞并,当时被镇上几位老人联名阻拦了下来。如今借着御史路过的由头,又要故技重施。"